登录方式

方式一:
PC端网页:www.rccrc.cn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可将此网址收藏并保存密码方便下次登录

方式二:
手机端网页:www.rccrc.cn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可将此网址添加至手机桌面并保存密码方便下次登录

方式三:
【重症肺言】微信公众号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

注:账号具有唯一性,即同一个账号不能在两个地方同时登录。

登录
方式

为重症救治赋能

为患者康复加速

当前位置:首页 重症实战 病例集锦

清醒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免疫抑制ARDS患者

李绪言,贺航咏,唐晓,孙兵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发布于2024-02-28 浏览 1318 收藏

作者:李绪言,贺航咏,唐晓,孙兵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01

  临床资料

一般情况
患者男性,80岁。主因“间断发热3天,加重伴头晕1天”于2016年6月30日入院。入院前3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伴咳嗽、咳痰,为白黏痰,不易咳出;逐渐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自行服用退热药及抗生素不缓解,仍间断发热。入院前1天就诊于北京朝阳医院门诊,胸部X线片示双下肺渗出性改变,予抗感染药物治疗(具体不详)后回家治疗。入院当天出现头晕、站立不稳,伴喘憋、呼吸困难加重,就诊于本院感染科急诊,肺CT示双肺多发斑片渗出影及磨玻璃影(图1),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静脉滴注治疗,为进一步诊治以“社区获得性肺炎”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差,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减轻。
图片
图片
图1  肺CT示双肺多发斑片渗出影及磨玻璃影
既往史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年,近2个月口服泼尼松30 mg qd治疗;高血压病史20年,血压最高170/90 mmHg,平素口服氨氯地平2.5 mg降压治疗;2型糖尿病病史7年,未使用药物治疗,控制饮食,空腹血糖控制在6~9 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12~14 mmol/L;冠心病、心律不齐、主动脉扩张病史20余年,并行相关治疗;3年前腰椎磁共振提示“T12椎压缩性骨折”。
入院查体
T 37.0℃,P 56次/min,R 32次/min,BP 100/52 mmHg。神清,呼吸急促,听诊双侧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湿啰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冲动正常,心浊音界正常,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无心包摩擦音。腹平坦,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血气分析(未吸氧):pH 7.478,PaO2 55.1 mmHg,PaCO2 28.7 mmHg;血常规:WBC 10.22×109/L,NEU% 87.2%,Hb 83 g/L,PLT 144×109/L。
入院初步诊断

重症肺炎,肺孢子菌肺炎?巨细胞病毒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高血压2级,高危组;2型糖尿病;胸椎骨折。

02

  诊治经过

第一阶段
发病至ECMO支持治疗(6月30日至7月3日)
入院时患者仍有间断发热、呼吸窘迫,诉胸闷憋气、无胸痛,予无创呼吸机(模式CPAP压力7 cmH2O,FiO2 0.9)呼吸支持,静脉滴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0.5 g q8h+口服更昔洛韦0.375 g bid+口服磺胺甲氧苄啶1.44 g q6h联合抗感染治疗。治疗方面予甲泼尼龙24 mg qd口服。患者因喘憋无好转于7月2日转入RICU。
入RICU第2天,患者病情加重,烦躁不安,呼吸急促(RR 35~51次/min),SpO2下降至84%~88%,立即予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PA/C模式,Pi 12 cmH2O,PEEP 14 cmH2O,FiO2 10),SpO2仅82%左右,征得家属同意后予ECMO支持(图2)
图片
图2  ECMO建立时患者胸部X线片
第二阶段
ECMO支持治疗(7月3日至7月13日)
(1)清醒ECMO支持:结合患者病史,考虑其为免疫抑制状态合并机会性感染。ECMO建立时为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并发症拟行无创正压通气条件下清醒ECMO置管操作,但患者喘憋症状明显,不能平卧;遂予气管插管有创正压通气后建立ECMO,期间予丙泊酚+咪达唑仑泵入镇静、芬太尼泵入镇痛。ECMO联合有创机械通气2天后,患者为清醒状态、配合好,遂拔除气管插管,更换为无创正压通气和经鼻高流量氧疗交替联合ECMO呼吸支持,患者配合好、无躁动不安,支持期间ECMO血流量波动于3.6~4.5 L/min,后患者氧合改善,逐渐下调ECMO血流量。
(2)抗感染治疗:入院后完善各项病原学检查,痰和BALF肺孢子菌核酸和巨细胞病毒PCR检测阳性,治疗方面予美罗培南1.0 g q8h+替考拉宁400 mg qd+更昔洛韦0.25 g q12h+卡泊芬净50 mg qd+甲氧苄啶1.44 g q6h抗感染治疗,同时给予免疫球蛋白和胸腺肽加强支持治疗。治疗7天后患者体温正常,将美罗培南和替考拉宁降级为头孢哌酮舒巴坦。
(3)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7月7日患者出现胸闷、胸痛,心电图及心肌酶学监测诊断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继续泵入肝素抗凝的同时口服尼可地尔及硝酸酯类药物治疗,症状好转,心肌酶学指标降至正常。
(4)消化道出血:7月8日患者出现黑便,伴血红蛋白下降,最低为74 g/L。予奥美拉唑抑酸及悬浮红细胞、血浆、纤维蛋白原等输注对症支持后,消化道出血好转。
(5)抗凝及凝血功能系统监测:因患者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ECMO治疗起始时予静脉肝素泵入抗凝、APTT初期38.7~70.3 s;为避免肝素相关血小板减少性紫癜(HIT),建立ECMO后4天后给予阿加曲班泵入抗凝,期间监测APTT为52.9~98.9 s,但过程中患者有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消化道出血发作。消化道出血好转后再次泵入肝素抗凝,APTT为32.1~62.8 s。
(6)ECMO脱机:患者ECMO支持第11天,肺部影像示病灶较前有所吸收,氧合较前改善,7月13日撤离ECMO,继续无创正压通气及经鼻高流量氧疗交替支持,SpO2波动于96%~99%(图3)
图片
图3  撤离ECMO后的胸部X线片
第三阶段
ECMO撤离后治疗(7月14日至7月20日)
撤离ECMO患者无发热,轻度咳嗽、咳痰,无明显喘憋,7月18日复查痰的肺孢子菌和CMV核酸检测阴性,复查HRCT可见肺内渗出影较前明显吸收,仍可见少许磨玻璃影(图4);间断无创和经鼻高流量氧疗后,逐步过渡为鼻导管氧疗,转出时患者氧合指数为272 mmHg;血红蛋白稳定、便潜血阴性,消化道出血治愈;心肌酶学及肌钙蛋白等指标正常,心功能好转。7月20日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图片
图片
图4  ECMO撤离后复查HRCT
第四阶段
普通病房治疗(7月21日至8月19日)

患者转入病房后呼吸道症状稳定,于8月15日停用阿莫西林舒巴坦及更昔洛韦静脉治疗,调整联磺甲氧苄啶片2片tid口服治疗。期间患者仍有间断夜间胸闷、憋气。CT冠脉造影检查提示左冠主干远端重度狭窄,左前降支近段重度狭窄,8月9日行冠脉造影检查提示左冠脉主干及三支病变,狭窄程度为50%,心内科和心外科会诊后予药物保守治疗。之后患者病情稳定,于8月19日出院。

03

  讨       论  

有创正压通气是ARDS最常用的呼吸支持手段,但许多患者因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VILI)或VAP而死亡;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应用可以减少VILI的发生,尽早撤离呼吸机可减少VAP。倘若ECMO治疗过程中不行气管插管或早期拔除气管插管,即清醒ECMO治疗,可避免上述并发症,但其在ARDS救治中的应用证据较少。既往清醒ECMO治疗主要用于肺移植过渡的患者呼吸支持,可有助于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改善预后。我中心曾有1例百草枯中毒的年轻女性患者,经清醒ECMO支持后成功肺移植。
本例患者作为高龄免疫抑制状态,患重症肺孢子菌肺炎和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发生VAP的风险较高,且治疗期间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较少、气道廓清能力好,因此我们决定给予清醒ECMO支持。ECMO建立时拟行无创正压通气条件下穿刺置管,但患者取平卧位后喘憋明显,且氧合下降明显,遂在气管插管有创通气镇静条件下建立ECMO,患者氧合稳定后2天拔除气管插管,间断应用无创正压通气和经鼻高流量氧疗,同时减少镇静药物的使用,加强了患者与医护和家属的交流,能够自主进食,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然而,并非所有ARDS患者都适用清醒ECMO,在Hoeper等进行的ARDS清醒ECMO救治研究中,共有6例患者入选,其中4为免疫抑制患者,失败率为50%,病死率为33%。因此在患者的遴选方面,免疫抑制状态或有气压伤风险的ARDS患者可能是清醒ECMO的适宜人群。
患者在行清醒ECMO前应进行病情评估,我们的经验是满足以下条件时可考虑应用:①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②意识清楚、配合良好;③有自主气道保护能力;④肌力正常,无呼吸肌肉疲劳。但在清醒ECMO过程中,ARDS患者呼吸驱动较强,导致胸腔内压的波动范围较大(可达20~30 cmH2O),同时膈肌运动幅度增加,从而引起腹腔压力的变化,造成下腔静脉在压力增高时内径减小,使ECMO血流量出现波动,患者氧合因ECMO血流量降低而难以维持。我们的经验是,对于明显呛咳的患者,清醒ECMO过程中血流量变化大,常出现低血流量情况,给予镇咳等处理后可改善。
因此,尽管清醒ECMO有减少有创正压通气的相关并发症、保持患者清醒状态、避免镇静药物的副作用、促进功能锻炼等优势,但并非所有重症ARDS患者均适用,不合理的应用只会增加患者的病死率,需要进行严格甄别。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20-2025 北京医麦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0034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39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