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方式

方式一:
PC端网页:www.rccrc.cn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可将此网址收藏并保存密码方便下次登录

方式二:
手机端网页:www.rccrc.cn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可将此网址添加至手机桌面并保存密码方便下次登录

方式三:
【重症肺言】微信公众号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

注:账号具有唯一性,即同一个账号不能在两个地方同时登录。

登录
方式

为重症救治赋能

为患者康复加速

当前位置: 首页 呼吸危重症菁英秀

无创机械通气在ARDS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与实践分析

陈璐璐 福建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发布于2025-07-22 浏览 690 收藏

作者:陈璐璐

单位福建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图片

无创机械通气(NIV)作为一种无需建立人工气道的呼吸支持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起逐渐成为急性呼吸衰竭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近年来其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这一特殊类型急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率却呈下降趋势。本文基于多项临床研究及实践经验,系统梳理NIV在急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现状,深入分析其在ARDS患者中使用率下降的原因,探讨失败机制及优化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图片

一、NIV在急性呼吸衰竭中的临床实践


NIV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急性呼吸衰竭场景。一项全球多中心调查显示,19982010年,NIV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使用率整体呈上升趋势5%升至14%2014年Intensive Care Med 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19972011年,NIV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使用率从29%增至42%,且成功率逐年提高,从60%增至70%;对不同类型NIV的分层分析发现,各类NIV技术的使用率均呈增长趋势。

然而,与整体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NIV在新发急性呼吸衰竭(尤其是ARDS)中的应用率呈下降趋势。2015年Intensive Care Med 杂志发表的一项针对法语国家15年(19972011年)NIV使用情况调查显示:在2010年和2011年,一线NIV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使用达到了平台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AECOPD)、心源性肺水肿等患者的NIV使用率持续上升,但新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NIV使用率下降

这种“整体上升、局部下降”的矛盾,核心在于ARDS作为一种病情更危重、病理机制更复杂的急性呼吸衰竭,其对NIV的响应与其他类型呼吸衰竭存在显著差异。深入分析这一差异的成因,对优化NIV临床应用至关重要。


图片

二、NIV在ARDS患者中使用减少原因分析


ARDS是新发急性呼吸衰竭的重要类型,NIV在ARDS患者中应用受限,并非技术本身的缺陷,而是多重临床证据与实践挑战共同作用的结果。NIV在AECOPD及心源性肺水肿患者中的作用已经得到肯定,但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如何应用仍存在争议。2017年美国胸科学会(ATS)发布的临床应用指南中,NIV在AECOPD和心源性肺水肿中被列为“强推荐”,但对“新发急性呼吸衰竭(含ARDS)”并未给出明确推荐。这一推荐差异的本质是证据强度的不同:AECOPD、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NIV治疗有大量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RCT)支持,而ARDS患者的相关研究结果则存在显著分歧,导致指南无法形成统一推荐。

结合文献分析NIV在ARDS患者中使用减少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

1)NIV的使用在ARDS患者中的失败率高:2017年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NIV的失败与ARDS的死亡密切相关,虽然这些患者有可能通过使用NIV来避免插管,但广泛的失败率使NIV无法作为一种可行的一线治疗方法。该研究显示,ARDS患者中NIV的失败率高达56%,显著高于成功率(23%);更值得关注的是,NIV失败患者的住院死亡率(59%)接近成功患者(35%)的2倍。另一项纳入381例ARDS患者的多中心研究进一步细化了这一结论:无论ARDS由肺内因素(如肺炎)还是肺外因素(如脓毒症)引起,NIV失败率分别达到46%和54%,均处于较高水平。而前述法语国家的15年调查更直接指出,新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NIV成功率仅约25%,显著低于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发作患者(成功率超60%)。

2)NIV的使用未能降低ARDS患者的气管插管率:减少有创气管插管需求是NIV的核心目标之一,但在ARDS患者中这一目标未能实现。2010年发表的荟萃分析指出,ARDS患者接受NIV治疗后的插管率可高达30%~85%,且病死率达到15%~71%。2019年的发表的一项多中心RCT研究显示,NIV组与对照组的插管率无统计学差异(10.8% vs 9.2%,P=0.17)。2015年N Engl J Med杂志发表的一项多中心对比研究(标准氧疗、NIV与高流量吸氧)则提供了更直观的证据:在呼吸频率>25次/min、氧合指数<300 mmHg且无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中,NIV组插管率(50%)与标准氧疗组(45%)接近,甚至高于高流量吸氧组(38%)。这一结果直接提示,对于ARDS患者,NIV在减少插管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


图片

三、NIV在ARDS患者中疗效再分析


临床实践中,针对NIV在ARDS患者中失败的原因优化策略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1. NIV在ARDS患者中失败率高的原因分析

1)NIV不耐受和人机对抗明显:ARDS患者常存在严重的呼吸窘迫,对通气支持的“舒适度”要求更高。临床实践中,面罩不合适、漏气等问题易导致人机对抗——患者呼吸频率加快、分钟通气量(MV)增大,不仅无法获得有效的通气支持,反而会加剧呼吸肌疲劳。研究显示,人机对抗会导致潮气量和气道压力剧烈波动,显著增加肺损伤风险。

2)NIV可能加重肺损伤:呼吸驱动增强,潮气量增大。ARDS的核心治疗原则之一是“小潮气量通气”(6~8 ml/kg理想体重),以避免肺泡过度膨胀导致的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2016年发表的一项国际性、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了来自5大洲50个国家459个ICU中29144例患者,研究指出,ARDS患者NIV治疗成功的关键是"维持一定程度的PEEP,降低呼吸努力程度和呼吸驱动"。一项纳入62例ARDS患者的研究显示,NIV的失败率达到52%,NIV失败患者的平均潮气量达到9.5 ml/kg,PS达到7~9 cmH2O;潮气量≥9.5 ml/kg患者的NIV失败率显著高于潮气量<9.5 ml/kg的患者(P=0.003),提示大潮气量是NIV失败的强预测因素。201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肺损伤较轻的实验动物中,自主呼吸有利于肺复张;然而,在肺损伤严重的实验动物中,自主呼吸可能会加重肺损伤,而肌肉麻痹通过防止有害的高跨肺压和高驱动压,或许对受损的肺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3)掩盖病情进展, 延误插管时机: NIV的"无创"特性可能掩盖病情进展。部分患者在NIV初期氧合暂时改善, 但呼吸肌疲劳、肺损伤仍在加剧, 待出现明显恶化时再行插管, 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但临床中部分医生因依赖氧合指数的"表面改善", 未能及时识别呼吸努力增强、辅助肌过度使用等预警信号, 导致插管延迟。

2. 优化NIV在ARDS患者中的应用策略

NIV在ARDS患者中的失败率高,是否合适ARDS患者使用?ARDS的诱发原因较多,上述研究未明确进行ARDS病因学分类,出现结论不一致。ARDS患者何时适合NIV也无统一定论,故研究设计时NIV转气管插管的标准及时机均不同,患者死亡率也相差较多。此外,有部分研究未关注NIV对ARDS患者肺损伤问题,NIV失败延误气管插管时机改变无创呼吸机的方式可以改变NIV的失败率。所以,何时、何种情况、何种方式适合ARDS患者采取NIV,仍是需要临床医生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改进通气方式,减少人机对抗与肺损伤:改变无创呼吸机的方式可以改变NIV失败率。原因考虑是增加了NIV的舒适度,减少人机对抗及误触发,从而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传统面罩易导致漏气和不适,而头盔式通气可显著改善这一问题。研究显示,将面罩改为头盔式通气后,ARDS患者NIV的失败率从61%降至18.2%,插管率同步下降——其核心机制是头盔式通气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减少了漏气和误触发,从而降低呼吸肌负荷及肺损伤风险。

2)把握NIV应用与转插管时机:既往研究显示,NIV 1 h后氧合无明显改善,意味着NIV失败率增加。另有研究分析了NIV失败的独立因素有SAPS>34分和NIV 1 h后氧合指数<175 mmHg。转插管的关键是识别NIV失败的早期信号,而非单纯依赖氧合指数。多项研究证实,以下指标提示需立即转为有创通气①治疗1 h后氧合无改善(氧合指数<175>36次/min、血氧饱和度<88%;③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人机协调障碍;④呼吸努力评分≥3分。笔者团队发表的研究中将NIV转插管的时机界定为:①不能维持PaO2>60 mmHg,同时伴有持续的呼吸困难、呼吸急促,或辅助呼吸肌的激活(辅助呼吸肌运动评分≥3分);②出现需要经气管插管以保护气道(昏迷或癫痫发作)或管理大量气管分泌物的状况;③任何血流动力学或心电图不稳定情况(即,尽管进行了液体复苏,仍存在持续>1 h的系统性低血压);④无法纠正呼吸困难或无法耐受面罩吸氧。【辅助呼吸肌运动评分主要是:①颈部肌肉无呼吸运动为1分;②颈部肌肉有呼吸运动但不伴锁骨下与肋间肌肉的主动收缩为2分;③辅助呼吸肌肉收缩参与用力呼吸为3分;④辅助呼吸肌肉收缩参与用力呼吸并伴胸腹矛盾呼吸运动为4分】

如何提高NIV成功率选择合适的无创方式,避免人机对抗、漏气等发生。关注NIV所致肺损伤,适当的PEEP及呼吸支持压力,减少患者的呼吸驱动。及时评估患者的生命征及状态,特别是无创呼吸机使用1 h后及24 h内,需要再次评估患者神志、血流动力学及呼吸窘迫程度,避免延迟插管的发生


图片

四、总结


NIV在ARDS患者中的应用存在争议,但其价值不应被全盘否定。目前研究结论不一致的核心原因包括:ARDS病因学分类不明确(肺内/肺外因素差异)、转插管标准不统一、对肺损伤的关注不足等。临床实践中,提高NIV在ARDS患者中成功率的关键在于:精准筛选患者;优化通气方式:推荐头盔式通气以减少人机对抗;动态评估与及时转换,避免因延误插管导致病情恶化。此外还应注意,氧合不是判断是否气管插管的标准。未来,随着通气模式的创新以及监测技术的进步,NIV在ARDS患者中的应用前景将更为广阔。但现阶段,临床医生需理性看待NIV的价值——既不盲目排斥,也不滥用,通过个体化评估与动态调整,让这一技术更好地服务于ARDS患者。


图片
图片
图片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阅览

[1] Esteban A, Frutos-Vivar F, Muriel A, et al. Evolution of mortality over time in patients receiv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3, 188(2):220-230. 

[2] Schnell D, Timsit JF, Darmon M, et al.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trends in use and outcomes[J]. Intensive Care Med, 2014, 40(4):582-591.

[3] Demoule A, Chevret S, Carlucci A, et al. Changing use of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trends over 15 years in francophone countries[J]. Intensive Care Med, 2016, 42(1):82-92. 

[4] Rochwerg B, Brochard L, Elliott MW, et al. Official ERS/AT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for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J]. Eur Respir J, 2017, 50(2):1602426. 

[5] Bellani G, Laffey JG, Pham T, et al.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of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sights from the LUNG SAFE Study[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7, 195(1):67-77. 

[6] Antonelli M, Conti G, Moro ML, et al. Predictors of failure of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hypoxemic respiratory failure: a multi-center study[J]. Intensive Care Med, 2001, 27(11):1718-1728. 

[7] Agarwal R, Aggarwal AN, Gupta D. Role of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in acute lung injury/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 proportion meta-analysis[J]. Respir Care, 2010, 55(12):1653-1660.

[8] Frat JP, Thille AW, Mercat A, et al. High-flow oxygen through nasal cannula in acute hypoxemic respiratory failure[J]. N Engl J Med, 2015, 372(23):2185-2196.

[9] He H, Sun B, Liang L, et al. A multicenter RCT of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in pneumonia-induced early mild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 Crit Care, 2019, 23(1):300. 

[10] Lellouche F.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in patients with hypoxemic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J]. Curr Opin Crit Care, 2007, 13(1):12-19.

[11] Hill NS, Garpestad E, Schumaker G, et al.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for Acute Hypoxemic Respiratory Failure/ARDS - is There a Role?[J]. Turk J Anaesthesiol Reanim, 2017, 45(6):332-334. 

[12] Brochard L, Lefebvre JC, Cordioli RL, et al.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for patients with hypoxemic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J]. Semin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4, 35(4):492-500. 

[13] Bellani G, Laffey JG, Pham T, et al. Epidemiology, Patterns of Care, and Mortality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50 Countries[J]. JAMA, 2016, 315(8):788-800. 

[14] Yoshida T, Uchiyama A, Matsuura N, et al. The comparison of spontaneous breathing and muscle paralysis in two different severities of experimental lung injury[J]. Crit Care Med, 2013, 41(2):536-545.

[15] Carteaux G, Millán-Guilarte T, De Prost N, et al. Failure of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for De Novo Acute Hypoxemic Respiratory Failure: Role of Tidal Volume[J]. Crit Care Med, 2016, 44(2):282-290. 

[16] MacIntyre NR. Physiologic Effects of Noninvasive Ventilation[J]. Respir Care, 2019 , 64(6):617-628. 

[17] Patel BK, Wolfe KS, Pohlman AS, et al. Effect of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Delivered by Helmet vs Face Mask on the Rate of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AMA, 2016, 315(22):2435-2441. 

[18] Kangelaris KN, Ware LB, Wang CY, et al. Timing of Intubation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Adul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 Crit Care Med, 2016, 44(1):120-129. 

[19] Antonelli M, Conti G, Esquinas A, et al. A multiple-center survey on the use in clinical practice of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as a first-line intervention for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 Crit Care Med, 2007, 35(1):18-25. 

[20] Grassi A, Foti G, Laffey JG, et al.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early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 Pol Arch Intern Med, 2017, 127(9):614-620. 

[21] Piraino T. Noninvasive Respiratory Support in Acute Hypoxemic Respiratory Failure[J]. Respir Care, 2019, 64(6):638-646. 

[22] Chen LL, Weng H, Li HY, et al.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Patients with Viral Pneumonia-Associated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n Observational Retrospective Study[J]. Int J Clin Pract, 2023, 2023:1819087. 

[23] Patrick W, Webster K, Ludwig L, et al. Noninvasive positive-pressure ventilation in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without prior chronic respiratory failure[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6, 153(3):1005-1011.


    作者介绍    

图片
陈璐璐

福建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福建省心肺康复学会常务委员,福建省癌症康复协会肺部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及科研工作15年,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治及危重症救治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科研方向聚焦慢性气道疾病机制及肺部肿瘤微环境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秉承"精准施治、身心同治"理念,注重呼吸慢病全程管理和肿瘤患者生存质量提升。


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内容的探讨和交流,不用于任何商业和推广,亦不作为最终的临床决策。临床实践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处理措施。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20-2025 北京医麦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0034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39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