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方式
方式一:
PC端网页:www.rccrc.cn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可将此网址收藏并保存密码方便下次登录
方式二:
手机端网页:www.rccrc.cn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可将此网址添加至手机桌面并保存密码方便下次登录
方式三:
【重症肺言】微信公众号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
注:账号具有唯一性,即同一个账号不能在两个地方同时登录。
作者:陈璐璐
单位:福建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无创机械通气(NIV)作为一种无需建立人工气道的呼吸支持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起逐渐成为急性呼吸衰竭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近年来其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这一特殊类型急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率却呈下降趋势。本文基于多项临床研究及实践经验,系统梳理NIV在急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现状,深入分析其在ARDS患者中使用率下降的原因,探讨失败机制及优化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NIV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急性呼吸衰竭场景。一项全球多中心调查显示,1998—2010年,NIV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使用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从5%升至14%。2014年Intensive Care Med 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1997—2011年,NIV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使用率从29%增至42%,且成功率也逐年提高,从60%增至70%;对不同类型NIV的分层分析发现,各类NIV技术的使用率均呈增长趋势。
然而,与整体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NIV在新发急性呼吸衰竭(尤其是ARDS)中的应用率呈下降趋势。2015年Intensive Care Med 杂志发表的一项针对法语国家15年(1997—2011年)NIV使用情况调查显示:在2010年和2011年,一线NIV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使用达到了平台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AECOPD)、心源性肺水肿等患者的NIV使用率持续上升,但新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NIV使用率下降。
这种“整体上升、局部下降”的矛盾,核心在于ARDS作为一种病情更危重、病理机制更复杂的急性呼吸衰竭,其对NIV的响应与其他类型呼吸衰竭存在显著差异。深入分析这一差异的成因,对优化NIV临床应用至关重要。
ARDS是新发急性呼吸衰竭的重要类型,NIV在ARDS患者中应用受限,并非技术本身的缺陷,而是多重临床证据与实践挑战共同作用的结果。NIV在AECOPD及心源性肺水肿患者中的作用已经得到肯定,但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如何应用仍存在争议。2017年美国胸科学会(ATS)发布的临床应用指南中,NIV在AECOPD和心源性肺水肿中被列为“强推荐”,但对“新发急性呼吸衰竭(含ARDS)”并未给出明确推荐。这一推荐差异的本质是证据强度的不同:AECOPD、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NIV治疗有大量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RCT)支持,而ARDS患者的相关研究结果则存在显著分歧,导致指南无法形成统一推荐。
结合文献分析NIV在ARDS患者中使用减少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
(1)NIV的使用在ARDS患者中的失败率高:2017年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NIV的失败与ARDS的死亡密切相关,虽然这些患者有可能通过使用NIV来避免插管,但广泛的失败率使NIV无法作为一种可行的一线治疗方法。该研究显示,ARDS患者中NIV的失败率高达56%,显著高于成功率(23%);更值得关注的是,NIV失败患者的住院死亡率(59%)接近成功患者(35%)的2倍。另一项纳入381例ARDS患者的多中心研究进一步细化了这一结论:无论ARDS由肺内因素(如肺炎)还是肺外因素(如脓毒症)引起,NIV失败率分别达到46%和54%,均处于较高水平。而前述法语国家的15年调查更直接指出,新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NIV成功率仅约25%,显著低于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发作患者(成功率超60%)。
(2)NIV的使用未能降低ARDS患者的气管插管率:减少有创气管插管需求是NIV的核心目标之一,但在ARDS患者中这一目标未能实现。2010年发表的荟萃分析指出,ARDS患者接受NIV治疗后的插管率可高达30%~85%,且病死率达到15%~71%。2019年的发表的一项多中心RCT研究显示,NIV组与对照组的插管率无统计学差异(10.8% vs 9.2%,P=0.17)。2015年N Engl J Med杂志发表的一项多中心对比研究(标准氧疗、NIV与高流量吸氧)则提供了更直观的证据:在呼吸频率>25次/min、氧合指数<300 mmHg且无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中,NIV组插管率(50%)与标准氧疗组(45%)接近,甚至高于高流量吸氧组(38%)。这一结果直接提示,对于ARDS患者,NIV在减少插管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
临床实践中,针对NIV在ARDS患者中失败的原因优化策略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1. NIV在ARDS患者中失败率高的原因分析
(1)NIV不耐受和人机对抗明显:ARDS患者常存在严重的呼吸窘迫,对通气支持的“舒适度”要求更高。临床实践中,面罩不合适、漏气等问题易导致人机对抗——患者呼吸频率加快、分钟通气量(MV)增大,不仅无法获得有效的通气支持,反而会加剧呼吸肌疲劳。研究显示,人机对抗会导致潮气量和气道压力剧烈波动,显著增加肺损伤风险。
(2)NIV可能加重肺损伤:呼吸驱动增强,潮气量增大。ARDS的核心治疗原则之一是“小潮气量通气”(6~8 ml/kg理想体重),以避免肺泡过度膨胀导致的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2016年发表的一项国际性、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了来自5大洲50个国家459个ICU中29144例患者,研究指出,ARDS患者NIV治疗成功的关键是"维持一定程度的PEEP,降低呼吸努力程度和呼吸驱动"。一项纳入62例ARDS患者的研究显示,NIV的失败率达到52%,NIV失败患者的平均潮气量达到9.5 ml/kg,PS达到7~9 cmH2O;潮气量≥9.5 ml/kg患者的NIV失败率显著高于潮气量<9.5 ml/kg的患者(P=0.003),提示大潮气量是NIV失败的强预测因素。201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肺损伤较轻的实验动物中,自主呼吸有利于肺复张;然而,在肺损伤严重的实验动物中,自主呼吸可能会加重肺损伤,而肌肉麻痹通过防止有害的高跨肺压和高驱动压,或许对受损的肺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3)掩盖病情进展, 延误插管时机: NIV的"无创"特性可能掩盖病情进展。部分患者在NIV初期氧合暂时改善, 但呼吸肌疲劳、肺损伤仍在加剧, 待出现明显恶化时再行插管, 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但临床中部分医生因依赖氧合指数的"表面改善", 未能及时识别呼吸努力增强、辅助肌过度使用等预警信号, 导致插管延迟。
2. 优化NIV在ARDS患者中的应用策略
NIV在ARDS患者中的失败率高,是否合适ARDS患者使用?ARDS的诱发原因较多,上述研究未明确进行ARDS病因学分类,出现结论不一致。ARDS患者何时适合NIV也无统一定论,故研究设计时NIV转气管插管的标准及时机均不同,患者死亡率也相差较多。此外,有部分研究未关注NIV对ARDS患者肺损伤问题,NIV失败延误气管插管时机改变无创呼吸机的方式可以改变NIV的失败率。所以,何时、何种情况、何种方式适合ARDS患者采取NIV,仍是需要临床医生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改进通气方式,减少人机对抗与肺损伤:改变无创呼吸机的方式可以改变NIV失败率。原因考虑是增加了NIV的舒适度,减少人机对抗及误触发,从而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传统面罩易导致漏气和不适,而头盔式通气可显著改善这一问题。研究显示,将面罩改为头盔式通气后,ARDS患者NIV的失败率从61%降至18.2%,插管率同步下降——其核心机制是头盔式通气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减少了漏气和误触发,从而降低呼吸肌负荷及肺损伤风险。
(2)把握NIV应用与转插管时机:既往研究显示,NIV 1 h后氧合无明显改善,意味着NIV失败率增加。另有研究分析了NIV失败的独立因素有SAPS>34分和NIV 1 h后氧合指数<175 mmHg。转插管的关键是识别NIV失败的早期信号,而非单纯依赖氧合指数。多项研究证实,以下指标提示需立即转为有创通气:①治疗1 h后氧合无改善(氧合指数<175>36次/min、血氧饱和度<88%;③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人机协调障碍;④呼吸努力评分≥3分。笔者团队发表的研究中将NIV转插管的时机界定为:①不能维持PaO2>60 mmHg,同时伴有持续的呼吸困难、呼吸急促,或辅助呼吸肌的激活(辅助呼吸肌运动评分≥3分);②出现需要经气管插管以保护气道(昏迷或癫痫发作)或管理大量气管分泌物的状况;③任何血流动力学或心电图不稳定情况(即,尽管进行了液体复苏,仍存在持续>1 h的系统性低血压);④无法纠正呼吸困难或无法耐受面罩吸氧。【辅助呼吸肌运动评分主要是:①颈部肌肉无呼吸运动为1分;②颈部肌肉有呼吸运动但不伴锁骨下与肋间肌肉的主动收缩为2分;③辅助呼吸肌肉收缩参与用力呼吸为3分;④辅助呼吸肌肉收缩参与用力呼吸并伴胸腹矛盾呼吸运动为4分】
如何提高NIV成功率?①选择合适的无创方式,避免人机对抗、漏气等发生。②关注NIV所致肺损伤,适当的PEEP及呼吸支持压力,减少患者的呼吸驱动。③及时评估患者的生命征及状态,特别是无创呼吸机使用1 h后及24 h内,需要再次评估患者神志、血流动力学及呼吸窘迫程度,避免延迟插管的发生。
NIV在ARDS患者中的应用存在争议,但其价值不应被全盘否定。目前研究结论不一致的核心原因包括:ARDS病因学分类不明确(肺内/肺外因素差异)、转插管标准不统一、对肺损伤的关注不足等。临床实践中,提高NIV在ARDS患者中成功率的关键在于:①精准筛选患者;②优化通气方式:推荐头盔式通气以减少人机对抗;③动态评估与及时转换,避免因延误插管导致病情恶化。此外还应注意,氧合不是判断是否气管插管的标准。未来,随着通气模式的创新以及监测技术的进步,NIV在ARDS患者中的应用前景将更为广阔。但现阶段,临床医生需理性看待NIV的价值——既不盲目排斥,也不滥用,通过个体化评估与动态调整,让这一技术更好地服务于ARDS患者。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福建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福建省心肺康复学会常务委员,福建省癌症康复协会肺部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及科研工作15年,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治及危重症救治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科研方向聚焦慢性气道疾病机制及肺部肿瘤微环境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秉承"精准施治、身心同治"理念,注重呼吸慢病全程管理和肿瘤患者生存质量提升。
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内容的探讨和交流,不用于任何商业和推广,亦不作为最终的临床决策。临床实践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处理措施。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