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方式

方式一:
PC端网页:www.rccrc.cn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可将此网址收藏并保存密码方便下次登录

方式二:
手机端网页:www.rccrc.cn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可将此网址添加至手机桌面并保存密码方便下次登录

方式三:
【重症肺言】微信公众号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

注:账号具有唯一性,即同一个账号不能在两个地方同时登录。

登录
方式

为重症救治赋能

为患者康复加速

当前位置:首页 重症肺炎 诊断技术

支气管镜与肺CT在重症肺炎的应用临床价值与风险

刘冰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发布于2025-10-23 浏览 1426 收藏

作者刘冰

单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间质性肺病诊疗中心

重症肺炎作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领域的棘手病症,具有高死亡率、病原学诊断困难、抗生素耐药等多重临床挑战。本文结合临床实践与最新诊疗技术,系统阐述肺CT与支气管镜在重症肺炎中的核心应用价值,详细分析两类技术的操作风险,并提出多学科协作下的整合应用策略,旨在为重症肺炎的精准诊治提供参考,改善患者预后。



一、重症肺炎的定义与临床挑战

1. 定义范畴

重症肺炎是肺组织(细支气管、肺泡、间质)炎症发展至严重阶段,引发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可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类:

1)狭义重症肺炎:即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依据国际诊疗指南,符合1项主要标准或≥3项次要标准即可诊断。主要标准包括:①需要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②脓毒症休克经积极液体复苏后仍需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次要标准涵盖:①呼吸频率≥30次/min;②氧合指数≤250 mmHg;③多肺叶浸润;④意识障碍和/或定向障碍;⑤血尿素氮≥7.14 mmol/L;⑥收缩压<90 mmHg且需积极液体复苏。

2)广义重症肺炎:涵盖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严重免疫缺陷宿主肺炎、多重耐药菌肺炎,以及合并坏死性肺炎、脓胸或迁徙性脓肿(如脑脓肿、肝脓肿)的肺炎类型,此类患者病情复杂,预后差异大。

2. 临床挑战

1)高死亡率:数据显示,21%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需入住ICU,而ICU内SCAP患者的死亡率高达30%,重症肺炎已成为ICU内重要致死原因之一。

2)病原学诊断困难: 重症肺炎的致病病原体种类繁多, 包括病毒、细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等,35.7%的患者可检测出两种(或以上)病原体混合感染, 增加了病原学鉴别难度。

3)抗生素耐药与精准治疗矛盾: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等耐药菌株日益增多,传统经验性用药难以满足精准治疗需求,易导致治疗失败或病情迁延。

4)疾病鉴别难度大:部分非感染性疾病(如间质性肺病、肺癌、淋巴瘤)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酷似重症肺炎,易造成误诊,延误针对性治疗



二、肺CT在重症肺炎中应用价值与风险

1. 核心应用价值

ICU患者的床旁胸片非常具有欺骗性,能提供的准确信息很少。相较于胸片,胸部CT能够提供三维立体画面,对于判断病情、分析病因至关重要,在重症患者的诊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纳入319例疑似CAP患者,在入急诊后4 h内行胸部CT检查,结果显示:33%胸片无浸润的患者在CT检查中发现肺实质浸润,58.6%的患者在CT检查后更改了初始诊断,25%的患者在CT检查后更改了抗生素治疗。对于符合安全性评估的SCAP患者,建议早期、积极完善胸部CT检查,有助于SCAP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1)CT影像—病原体关联性提示:不同病原体感染所致重症肺炎的CT影像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为病原学诊断提供方向:①细菌性肺炎:典型表现为肺实变伴支气管充气征,部分患者可见多发斑片状高密度影;②病毒性肺炎:广泛的磨玻璃影伴小叶间隔增厚,可累及双肺多叶段,部分患者可见“铺路石征”;③肺曲霉病:早期常出现“晕征”(病灶周围环绕磨玻璃影),后期可出现空洞形成,部分患者可见“新月征”。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中存在“同病异影”“同影异病”现象,影像特征仅为初步提示,需结合病原学检测结果综合判断。

2)辅助鉴别诊断:肺CT可清晰显示肺部病变的形态、分布及伴随征象,帮助鉴别重症肺炎与其他酷似疾病。

3)并发症识别:增强CT在重症肺炎并发症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①坏死性肺炎:CT可见病灶内空洞形成,部分空洞内伴液平;②脓胸:增强CT可显示"胸膜分裂征",即胸膜增厚、强化,胸膜腔内可见低密度积液影,部分伴气体影;③肺栓塞:双期增强CT可发现肺动脉内充盈缺损,是诊断肺炎合并肺栓塞的重要手段。

4)动态评估病情变化:通过动态复查肺CT,可直观观察肺部病灶的吸收、进展情况,评估治疗效果。

2. 主要应用风险

1)辐射风险:肺CT检查需暴露于电离辐射,重症肺炎患者常需多次复查CT,累积辐射剂量增加,可能增加远期肿瘤风险,尤其对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谨慎评估。

2)转运风险:重症肺炎患者多伴有呼吸衰竭,需依赖呼吸机或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转运过程中易出现生命体征波动(如血压下降、氧饱和度降低),甚至发生呼吸心跳骤停。ECMO支持患者行CT检查时,至少需要10人团队(含4名以上男性医护人员)保障转运安全,显著增加医疗资源的消耗与操作难度。

3)造影剂肾病风险:增强CT检查需使用含碘造影剂,重症肺炎患者常合并肾功能不全,造影剂可能加重肾脏损伤,诱发造影剂肾病。



三、支气管镜在重症肺炎中的应用价值与风险控制


1. 支气管镜的应用价值

支气管镜技术在重症肺炎的诊疗中作用显著。在诊断方面,支气管肺泡灌洗及无菌毛刷技术为重症肺炎诊断带来变革,而CT引导可精准指导支气管肺泡灌洗的操作及灌洗部位选择。影像学与纤支镜技术结合后,经支气管肺活检(TBLB)或冷冻肺活检在重症肺炎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需予以重视。当肺炎治疗效果欠佳时,需考虑是否并非肺炎或在肺炎基础上出现新情况,电磁导航支气管镜(ENB)联合锥形束CT(CBCT)能精准定位病灶。在治疗方面,支气管镜可清除黏液栓及气道分泌物,气道介入技术也有助于疾病的治疗。

BALF检查包含培养、GM试验、mNGS技术以及细胞分类等关键项目,均具有重要价值。BALF培养在细菌学方面意义重大,对于长期住院的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患者,其细菌学培养的作用往往优于mNGS,其能提供精准的药敏结果,尤其适用于耐药菌感染情况;而对于CAP或免疫功能缺陷相关肺炎,mNGS技术则可发挥重要作用,但需对其结果正确解读、平常对待,避免过度依赖。GM试验能辅助侵袭性曲霉感染的诊断,虽然mNGS也可检出曲霉序列,但仍需结合影像学和GM试验来综合判断。在BALF细胞分类中,存在中性粒细胞为主与非中性粒细胞为主的不同情况,若BALF中无中性粒细胞,即使有肺炎表现,也未必是肺炎。

2. 病例分享

患者,男,68岁,因呼吸困难2月,加重并发热2天”收入当地医院。胸部CT可见双肺弥漫性病变,提示间质性肺炎(图1)。患者在棉纺厂工作多年,偶有吸烟。入院查体:HR 67次/分R 28次/分,BP 105/70 mmHg,SpO2 90%(FiO2 100%)

图片

1  患者胸部CT

诊断:重症肺炎,呼吸衰竭

院外治疗经过:外院经胸CT、纤支镜及BALF mNGS检查提示“惠普尔养障体”感染,给予糖皮质激素及抗感染治疗,复查胸部CT提示病灶吸收不明显

患者院后,因呼吸衰竭,血氧无法维持,立即行气管插管

完善检查:①自身免疫相关指标均阴性;②炎症指标:WBC 10.9×109PCT 1.2 ng/ml;CEA 10.9 ng/ml。③BALF mNGS回报:粪肠球菌(序列数126)、鲍曼不动杆菌(序列数2569)、肺炎克雷伯菌(序列数3577);巨细胞病毒(序列数12360)、新型冠状病毒(序列数1890);肺炎衣原体(序列数9762);耐力或毒力基因:meFA④BALF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占比8%,淋巴细胞占比4%,鳞状上皮细胞占比24%,柱状上皮胸部占比64%。

治疗方案:美罗培南+利奈唑胺+替加环素+莫西沙星+甲强龙。

冷冻肺活检结果提示肺腺癌(EGFR突变)。

在临床实践中,需树立明确的诊疗优先级观念:首要原则是挽救患者生命;在此基础上,需持续进行自我审视与动态评估,不断追问诊断方向是否准确、治疗方案是否合理,以实现诊疗决策的精准化调整。

3. 支气管镜风险控制

在支气管镜的临床应用过程中,风险控制至关重要。首先,要高度警惕严重出血情况的发生,做好充分的预防和应对准备;其次,低氧血症的预防也不容忽视,要密切监测患者血氧状况,采取有效措施维持血氧稳定;另外,还需防范支气管镜相关的多重耐药菌(MDR)传播,严格执行消毒灭菌等感染防控措施,以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

4. 支气管镜与肺CT整合策略

建立“影像-微生物-ICU-病理”多学科协作团队(MDT),通过多学科会诊,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提高诊断准确性与治疗有效性。对于拟诊重症肺炎的患者,先依据CT及病史开展经验性治疗,同时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对BALF进行细胞分类、培养、mNGS、抗原等检测后,若确定为感染,可实施精准治疗;若疑似非感染,且mNGS阴性、BALF无脓细胞,则进一步检查自身抗体、肿瘤标志物或寻求病理诊断以明确病情(图2)

图片

2  CT联合支气管镜对重症肺炎的诊疗路径



四、结论

CT与支气管镜在重症肺炎的诊断、治疗与病情监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肺CT可提供直观的影像学信息,提示病原体类型、识别并发症并动态评估疗效;支气管镜通过精准灌洗与活检技术,实现病原学与病理学精准诊断。通过多学科协作,整合两类技术的优势,构建规范化诊疗路径,可显著提高重症肺炎的诊断准确性与治疗有效性,改善患者预后,为重症肺炎的临床管理提供重要支撑。

点我观看视频.jpg



作者介绍

图片

刘冰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间质性肺病诊疗中心主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湖北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委员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介入呼吸病学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肺栓塞联盟委员曾留学“国立犹太医学中心”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及省级基金,发表SCI论文10余篇

图片

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内容的探讨和交流,不用于任何商业和推广,亦不作为最终的临床决策。临床实践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处理措施。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20-2025 北京医麦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0034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39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