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方式

方式一:
PC端网页:www.rccrc.cn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可将此网址收藏并保存密码方便下次登录

方式二:
手机端网页:www.rccrc.cn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可将此网址添加至手机桌面并保存密码方便下次登录

方式三:
【重症肺言】微信公众号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

注:账号具有唯一性,即同一个账号不能在两个地方同时登录。

登录
方式

为重症救治赋能

为患者康复加速

当前位置: 首页 呼吸e站 经典推荐

ARDS俯卧位,谁该做?如何做?

马梦怡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发布于2025-10-16 浏览 2236 收藏

作者马梦怡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俯卧位通气通过改变患者体位,优化肺通气与血流分布,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已被多项指南推荐为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重要治疗措施。本文从呼吸治疗师视角出发,结合国内外最新指南与临床经验,全面解析俯卧位通气的临床应用要点,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俯卧位通气概述

1. 定义

俯卧位通气是指通过翻身床、翻身器或人工徒手翻身等方式,使患者处于俯卧位状态下进行自主呼吸或机械通气,以改善肺通气功能、纠正低氧血症的治疗技术。

2. 分类

根据患者病情与耐受程度,俯卧位通气可分为以下三类,临床应用中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适宜方式:

1)镇静镇痛下俯卧位通气(经典俯卧位):主要用于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为避免部分并发症出现及减少患者接受治疗时的不适感,常会同时给予全程的镇静、镇痛、严密监测等处理。

2)清醒俯卧位通气: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处于清醒状态的新冠患者,患者需具备自主翻身能力或可配合翻身操作,且能在呼吸困难时主动呼救。

3)改良式俯卧位通气(大侧卧位):适用于特殊人群,如孕妇、肥胖患者(腹腔高压)、气管切开患者、头面部损伤患者等无法耐受常规俯卧位的群体。通过调整体位角度,在保障通气效果的同时,避免特殊部位受压或病情加重。



二、俯卧位通气,为什么要做?

ARDS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其核心病理生理改变为肺泡-毛细血管屏障损伤,伴随肺水肿、炎症反应失控、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等,最终导致肺内分流增加、通气血流比(V/Q)失调,表现为急性、进行性、顽固性低氧血症。俯卧位通气通过多维度作用改善ARDS患者的呼吸功能与循环状态,其核心机制可概括为以下四方面:

1. 改善氧合

氧合改善是俯卧位通气的核心疗效,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促进塌陷肺泡复张,优化通气分布:俯卧位通气减少了肺本身重力对重力依赖区肺泡的压迫,使占体积比例较大的背侧肺组织从压迫作用中释放出来。因此,俯卧位使肺的通气分布更均匀俯卧位后,前胸壁受限,胸廓腹侧与背侧的顺应性更均匀,通气更均匀;另外,俯卧位时,腹腔内容物的重量和产生的压力对胸腔的不利影响会减弱,从而改善肺背侧和下肺的通气。在俯卧位时,肺的大部分位于心脏之上,避免了心脏重量对其产生的压迫。这种现象也有助于俯卧位下肺的通气更均匀。

2)改善通气血流比(V/Q):无论仰卧还是俯卧,都是靠近背侧肺的灌注更多,其重力依赖效应并不明显,区域灌注(血流)分布很大程度上由非重力因素决定(肺/心脏的几何形状、气道对血管的压迫、腹侧区域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减弱等)。在血流模式相对恒定而俯卧位时通气均质性显著改善的情况下,仰卧时的分流更大,俯卧时的分流更小。所以,俯卧位不会明显改变灌注的分布,但会因为明显减少总分流而改善V/Q,进而改善氧合

3)促进气道分泌物引流:俯卧位时,利用重力作用将分泌物向中央气道引流,可配合使用一些胸部手法治疗如胸部扣拍、摇动、振动以及压迫,促进脓痰的排出,使病肺处于高位,其引流支气管的开口向下,促使痰液借重力作用顺体位引流气管咳出,减少气道阻塞,改善局部通气

2. 改善高碳酸血症

俯卧位通气可减少腹侧区域肺泡死腔,增加有效通气量。同时,肺泡复张与通气均一性提升可促进二氧化碳排出,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尤其适用于合并高碳酸血症的ARDS患者。

3. 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

VILI的主要诱因包括肺泡过度膨胀、局部剪切力损伤及炎症反应加剧。俯卧位通气时胸膜腔内重力压力梯度分布更加均匀促进背侧区域肺泡复张同时降低腹侧区域胸壁顺应性减少肺泡过度膨胀提高肺通气均一性,减少局部剪切力;同时,氧合改善后可降低呼气末正压(PEEP)与驱动压,减少高PEEP相关的肺损伤,并减轻肺部炎症反应。此外氧合改善及PaCO2降低使在俯卧位通气过程中进一步降低驱动压和平台压成为可能,更有利于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实施

4. 对循环系统的积极影响

俯卧位通气通过两方面改善循环功能:一方面,俯卧位通气促进肺泡复张、改善氧合,从而降低肺血管阻力,减轻右心室后负荷;另一方面,俯卧位时腹腔压力轻度升高,可增加静脉回心血量,心脏前负荷及左心室后负荷增加。通过上述机制,俯卧位通气可增加有心脏前负荷储备功能患者的心输出量。



三、俯卧位通气,谁该做?


1. 适应证

临床需结合患者氧合状态、呼吸支持模式及影像学表现,明确俯卧位通气的适用人群:

1)机械通气患者:《中国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诊断与非机械通气治疗指南(2023)》推荐,中重度ARDS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俯卧位通气,每天不少于12 h。此外,2024年美国胸科学会(ATS)ARDS患者管理临床实践指南、2023年欧洲危重病医学会(ESICM)ARDS指南推荐,对于氧合指数(PaO2/FiO2)<150 mmHg,PEEP≥5 cmH2O的中至重度ARDS患者,如果通过优化呼吸机参数设置、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等仍然无法改善氧合,就应该积极进行俯卧位。

2)清醒患者:①PaO2/FiO2≤300 mmHg;②未经氧疗情况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93%或氧流量≥3 L/min但不需要机械通气,呼吸频率>30次/min、心率>120次/min;③经鼻导管、氧气面罩、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FNC)或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时,需FiO2达到30%~60%才能维持SpO294%;④ARDS患者肺部影像有双侧重力依赖区浸润影的表现。

2. 禁忌证

需严格排除绝对禁忌证,避免治疗风险。

1)机械通气患者绝对禁忌证:不稳定的脊柱骨折。

2)清醒俯卧位患者绝对禁忌证:①创伤:不稳定的颈椎、胸椎、腰椎、骨盆、颅骨骨折;②面部:颌面部严重创伤、骨折;眼压升高或眼科手术后≤15 d;③神经系统:高颅内压、脑水肿、癫痫频繁发作或精神状态改变;④出血:急性出血性疾病或活动性出血。



四、俯卧位通气,怎么做?

1. 实施前评估

治疗前需全面评估患者状态,降低操作风险,评估内容包括:

1)基本参数监测:持续监测心率、血压、呼吸、SpO2,复查血气分析;确认机械通气模式、潮气量、气道压力、报警限等参数设置合理。

2)风险评估:评估压力性损伤风险、眼部受压风险;高风险部位应使用减压工具或器械进行保护。

3)管路评估:检查气管导管、深静脉导管、胃管、尿管等管路的固定情况,宜夹闭非紧急管路,预留足够长度,一般以深静脉导管位置确定翻身方向(避免管路牵拉)。

4)镇静镇痛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需维持RASS评分-4~3分,确保患者耐受治疗,减少躁动引发的管路移位。

2. 实施要点

操作遵循“一准备、二平移、三翻、四放、五调整”(图1)原则,常见操作方式包括信封法、三人法、五人法。

图片

1   仰卧位到俯卧位的翻身操作流程

图源:中华护理学会. T/CNAS23—2023. 成人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护理[S]. http://hltb.kxj.org.cn/uploads/admin/202301/63d8f14eb61f2.pdf

信封法(图2)因管路固定稳定、安全性高,是指南优先推荐的方法。1为第一人,医生或呼吸治疗师站于患者头顶,负责发号施令、气管插管固定、头部的安置;2、3:第二人、第三人,护士分别站于患者颈肩左右侧,负责中心静脉导管、胸部各引流管、体外膜肺氧合管路等;4、5:第四人、第五人,护士分别站于患者左右臀部及大腿根部,负责股静脉/动脉管、尿管、腹部引流管等。

图片

2  信封法实施俯卧位通气的职责分工与位置

图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规范化流程. 中华内科杂志, 2020, 59(10):781-787.

ICU人力资源有限的场景下,可采用三人协作模式实施俯卧位通气操作(图3),但需严格遵循以下要求以保障安全性与有效性:①人员资质要求:参与操作的三名医务人员均需具备丰富的俯卧位通气实操经验,尤其需明确分工、责任到人,避免因操作流程不熟悉导致管路移位、患者坠床等风险;②头侧人员核心职责:承担“操作主导者”角色,需全程监控并固定人工气道(如气管插管)、呼吸机管路及深静脉导管,确保翻身过程中管路无牵拉、移位或脱落,维持气道通畅与输液安全;作为操作总指挥,通过统一指令协调另外两名医务人员的动作,确保翻身过程同步,避免因动作不协调导致患者体位骤变或组织损伤。

图片

3  三人法实施俯卧位通气的分工和位置

图源:网络视频

出于安全性考虑,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采用五人法进行俯卧位通气(图4)建议组建由医师、呼吸治疗师、护士等组成俯卧位治疗团队,明确分工,高效合作。若患者进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需增加第6人,专门监测ECMO管路通畅性与机器运转状态。

图片

4  五人法的人员分工与职责

图源:中华护理学会. T/CNAS23—2023. 成人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护理[S]. http://hltb.kxj.org.cn/uploads/admin/202301/63d8f14eb61f2.pdf

3. 清醒俯卧位操作流程

清醒俯卧位遵循“五步法”:准备,翻转,给氧,优化体位,监护(图5)

图片

5  清醒俯卧位治疗五步法

图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俯卧位治疗上海专家建议.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2, 40(9):513-521.

4. 护理要点

1)监测管理:持续监测心率、呼吸、血压、SpO2,每1 h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意识、瞳孔及呼吸机参数;定期复查血气分析(建议每4 h一次)。

2)气道管理:保持患者头部偏向一侧,充分暴露人工气道,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维持气道通畅。

3)镇静镇痛:机械通气患者维持RASS评分-4~-3分。

4)体位管理:调整患者体位为头高脚低斜坡卧位,床头抬高10°~30°。

5. 体位管理

根据患者类型选择个体化体位,保障通气效果与舒适度:

1)机械通气患者:采用“游泳者姿势”,头部偏向一侧,同侧上肢平于或稍低于肩高,肘部自然弯曲(掌心朝床面),肩关节外展不超过90°,对侧上肢平行于身体侧方;双小腿下垫软枕,膝关节用减压工具保护,避免足趾受压(图6)

图片
图片

6  俯卧位机械通气期间体位摆放

图源:中华护理学会. T/CNAS23—2023. 成人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护理[S]. http://hltb.kxj.org.cn/uploads/admin/202301/63d8f14eb61f2.pdf

2)清醒俯卧位患者可选择个体化的俯卧位姿势。主诉手臂麻木不适的患者,推荐采用“游泳者姿势”;妊娠、肥胖等患者,推荐采用“侧卧位姿势”;佩戴无创呼吸机面罩者,推荐采用“海豚体位”不能全程耐受全俯卧位的患者,推荐间断、交替全俯卧位或半俯卧位(图7)

图片

7  俯卧位通气患者的姿势

图源:非气管插管患者清醒俯卧位实施策略中国专家共识(2023).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3, 35(4):337-351.



五、俯卧位通气期间并发症的预防

俯卧位通气期间需重点关注以下并发症,提前采取干预措施:

1)非计划性拔管:翻身前检查管路固定情况;预留足够长度,必要时使用延长管;翻身过程中,操作者动作应保持同步,避免不必要的管路牵扯;翻身结束后,应立即检查所有管路是否固定且通畅;俯卧位机械通气期间,宜每2 h检查一次管路的固定情况。

2)返流与误吸: 俯卧位通气患者优先采用幽门后喂养, 提前放置空肠管以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使用肠内营养的患者, 翻转至俯卧位前, 应提前1 h暂停肠内营养, 并监测胃残余量, 如果胃潴留严重, 要提前进行抽吸; 俯卧位机械通气期间, 应避免腹部受压, 每次调整体位后均需检查腹部受压情况。可采取反曲氏位, 即患者头高足低位, 整个床单位倾斜角度为15°~25°。对于清醒俯卧位患者, 尽量避免在进食后实施俯卧位; 选择患者进食前或进食2 h后再进行俯卧位

3)压力性损伤: 通常在面部、足尖、膝关节、会阴部、乳房、肩部、耳部、腹部骨隆突处及皮肤与医疗设备接触处等易发生压力性损伤。预防措施包括: ①勤观察: 每2 h观察压力性损伤高风险部位皮肤的受压情况, 检查受压部位保护措施是否有效; ②勤翻身: 每2 h进行左右侧卧位翻身, 角度为15°~30°, 躯干朝向应与头部朝向保持一致; ③需悬空: 应悬空鼻尖、腹部、女性胸部、男性生殖器等易受压部位, 建议用新枕头, 弹性好的枕头比压疮贴更能预防压疮。

4)血流动力学紊乱:避免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翻身;持续监测心电、血压、SpO2,及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剂量;如果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搏骤停及气管导管异位等情况,立即终止俯卧位并抢救。

5)颜面部水肿: ①减少水肿: 给予保护敷料或垫高头部15°~30°可减少水肿的发生; ②眼部保护: 患者易出现眼睑松弛、眼球凸出、眼睑和球结膜水肿等眼部并发症, 应做好眼部保护, 及时使用眼部保护贴、涂眼药膏; ③皮肤保护: 若水肿严重, 根据皮肤恢复情况, 确定除去保护敷料的时机, 以免造成水肿部位皮肤撕裂伤。

6)头晕:清醒俯卧位患者头晕的发生率为8.8%,可能与长时间俯卧位和低血压有关。如患者出现头晕,应密切观察,同时给予言语安慰,如不能耐受可及时终止。低血压所致头晕多为一过性,可遵医嘱予患者小剂量升压药物,1 h后可停止使用升压药。

7)窒息风险:清醒俯卧位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可能会增多,增加患者气道堵塞的风险。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咳嗽、咳痰、SpO2,有无误吸及窒息风险;还可配合胸部物理治疗协助患者排痰,必要时予以气道内吸引。



六、俯卧位通气的治疗时长与疗效评估

1. 治疗时长

国内指南推荐俯卧位的时常不少于12 h/d。2023年Chest 杂志发表的研究表明,连续16 h及以上俯卧位可以降低插管患者的死亡率,改善其预后;临床实践中建议尽可能延长至16 h/d,以优化预后。

2021年发表于Lancet Respir Med 杂志的全球多中心RCT研究纳入了1121例年龄>18岁、确诊COVID-19、使用HFNC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结果显示平均每天俯卧位时长≥8 h,治疗失败率为17%,平均每天俯卧位时长<8 h,治疗失败率为48%。

对于清醒俯卧位的时长,我国指南推荐:单次清醒俯卧位通气持续30 min至4 h,每天2~4次。对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建议尽早实施清醒俯卧位,并尽可能延长清醒俯卧位的持续时间,避开集中诊疗时段,适当延长夜间清醒俯卧位的时长。对于一般的清醒俯卧位患者,每日俯卧位总时间超过6 h可以降低气管插管风险,每日俯卧位总时长超过8 h可以降低死亡风险。综合考虑清醒患者俯卧位的耐受程度和并发症风险,推荐每日清醒俯卧位总时长至少8 h。

2. 疗效评估

通过多维度评估判断俯卧位通气效果,指导治疗调整:

1)影像学:胸部CT能准确评估俯卧位通气的效果,有条件者可实施(俯卧位后背侧浸润影减少);床旁肺部超声和EIT也可以辅助判断俯卧位的疗效。

2)氧合指数:①当氧合指数升高>20%,提示俯卧位通气反应性好。相关研究显示,俯卧位通气效果显著的患者,SpO2多在俯卧位通气1 h内改善,仅少数患者超过4 h才出现氧合改善。

3)PaCO2: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通气,减少死腔通气量,当PaCO2下降>2 mmHg亦提示俯卧位通气治疗有效。因此在实施俯卧位通气治疗过程中,需动态监测血气指标与机械通气情况(建议每隔4 h监测1次),实时评估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效果。

3. 开始、撤离与终止时机

1)开始时机:对于符合俯卧位适应证的患者,应尽早实施,避免延误治疗。

2)撤离时机:经临床充分评估,患者原发病情得以控制,肺部病灶呈吸收好转趋势,氧合情况明显改善,可考虑撤离治疗。①清醒俯卧位:患者呼吸平稳,无需氧疗,SpO2能维持在94%以上;②经典俯卧位:恢复仰卧位后氧合指数明显改善,在PEEP≤10 cmH2O及FiO2≤60%的条件下,PaO2/FiO2≥150 mmHg且能维持6 h以上。

3)终止时机:①治疗2~4 h后氧合未改善,甚至氧合指数迅速下降≥20%;②治疗2~4 h后,PaCO2进行性增高;③治疗无法获益且出现相关并发症,尤其是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时,如心搏骤停、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恶性心律失常、气管导管移位或脱出等。

目前尚缺乏权威指南作为参考,仍需要综合考虑。



七、总结

俯卧位作为改善ARDS患者预后的重要辅助手段,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改善氧合、改善高碳酸血症、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风险及调节循环系统稳定性四个方面。在临床应用中,需精准把握适应证与禁忌证,对符合条件的患者应尽早启动治疗并保证足够时长以确保疗效,同时需加强俯卧位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科学掌握治疗的开始、撤离与终止时机,从而在保障治疗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俯卧位对ARDS患者的治疗价值。

参考文献


向下滑动查看全部】

[1] Scholten EL, Beitler JR, Prisk GK, et al. Treatment of ARDS With Prone Positioning[J]. Chest, 2017, 151(1):215-224. 

[2] Kallet RH.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Prone Position in ARDS[J]. Respir Care, 2015, 60(11):1660-1687.

[3]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危重医学专委会, 宁波诺丁汉大学GRADE中心. 中国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诊断与非机械通气治疗指南(2023)[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32(10):1304-1318.

[4] 米元元, 蔡喆燚, 刘静, 等. 非气管插管患者清醒俯卧位实施策略中国专家共识(2023)[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3, 35(4):337-351. 

[5] 中华护理学会. T/CNAS23—2023. 成人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护理[S/OL]. http://hltb.kxj.org.cn/uploads/admin/202301/63d8f14eb61f2.pdf

[6]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重症呼吸学组.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规范化流程[J]. 中华内科杂志, 2020, 59(10):781-787.

[7] De Jong A, Molinari N, Sebbane M, et al.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prone position in morbidly obese patients with ARDS: a case-control clinical study[J]. Chest, 2013, 143(6):1554-1561. 

[8] 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俯卧位治疗上海专家建议[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2, 40(9):513-521.

[9] 中华护理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 四川大学华西循证护理中心. 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清醒俯卧位护理专家共识[J]. 中华护理杂志, 2023, 58(15):1797-1801.

[10] Okin D, Huang CY, Alba GA, et al.Prolonged 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Mortality in Intubated COVID-19 Patient[J]. Chest, 2023, 163(3):533-542.

[11] Ehrmann S, Li J, Ibarra-Estrada M, Perez Y, et al. Awake prone positioning for COVID-19 acute hypoxaemic respiratory failure: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multinational, open-label meta-trial[J]. Lancet Respir Med, 2021, 9(12):1387-1395.

[12]《清醒俯卧位通气护理专家共识》制订专家组. 清醒俯卧位通气护理专家共识[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3, 29(29): 3921-3928.



作者介绍

图片

马梦怡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治疗师,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呼吸治疗专业,擅长机械通气、重症超声、气道管理等技术,参与多项无创通气、有创通气等研究,参与重庆市科卫联合项目1项,参与发表SCI论文2篇。

图片

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内容的探讨和交流,不用于任何商业和推广,亦不作为最终的临床决策。临床实践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处理措施。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20-2025 北京医麦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0034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39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