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方式

方式一:
PC端网页:www.rccrc.cn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可将此网址收藏并保存密码方便下次登录

方式二:
手机端网页:www.rccrc.cn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可将此网址添加至手机桌面并保存密码方便下次登录

方式三:
【重症肺言】微信公众号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

注:账号具有唯一性,即同一个账号不能在两个地方同时登录。

登录
方式

为重症救治赋能

为患者康复加速

当前位置: 首页 呼吸e站 经典推荐

ARDS肺可复张性的再评估

刘双林,李琦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 发布于2025-09-29 浏览 1640 收藏

作者刘双林,李琦

单位: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

图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肺内或肺外因素触发的急性弥漫性炎症性肺损伤,病理生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肺血管通透性增加、肺水肿/干湿重增加、肺泡萎陷/透明膜生成、肺顺应性降低、肺组织有效通气减少以及低氧血症。尽管在机械通气为基础联合原发病治疗、并发症[吸机相关肺损伤(VILI)、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和合并症管理等综合治疗措施下,ARDS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其核心矛盾在于机械通气的“双刃剑”属性——既需通过气体交换维持氧合以支持生命,又可能因气压伤、容积伤、生物伤、剪切伤、能量伤等引发VILI,加剧炎症反应并形成恶性循环。

为平衡氧合改善与VILI风险,传统临床实践中广泛采用“开放肺策略(open lung approach)”,即通过短暂提高气道压力/手法肺复张(RMs)使塌陷的肺泡重新开放,并以足够的呼气末正压(PEEP)维持开放状态,增加功能性肺容积并改善氧合,减少由肺泡周期性开放和关闭导致的剪切伤。然而,2013年发表于Crit Care杂志ART研究(Alveolar Recruitment for ARDS Trial)表明积极的肺复张策略未能使患者获得生存获益,反而可能增加其病死率和并发症风险。这一结果对“肺可复张性”这一核心概念的临床价值提出了挑战。

在此背景下,“肺可复张性再评估”成为重症呼吸领域的重要议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肺可复张性的病理生理基础,建立精准的评估方法,基于患者个体表型(影像、生理、生物学特征)制定个体化、精准化的通气策略,而非沿用“一刀切”的通用方案。



一、肺可复张性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 婴儿肺(Baby Lung)是功能性小肺,而非僵硬肺

Gattinoni教授提出“婴儿肺(Baby Lung)”概念——ARDS患者因肺水肿和肺不张形成,导致参与气体交换的正常充气肺组织容积被压缩至仅相当于儿童肺,即呼吸系统顺应性(Crs)降低,缘于功能性肺容积变小(small),而非肺组织变僵硬(stiff)。按照理想体重输送“正常潮气量”,必然导致婴儿肺面临极高的肺应变(strain),驱动VILI发生(核心机制)。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旨在从单纯保护现存的婴儿肺,演变为动态管理和优化可通气的肺容积。然而,“婴儿肺”并非解剖学的固定不变实体,而是动态变化的生理状态:运用肺复张(RMs)和PEEP,使塌陷的肺组织重新开放并维持开放,实现安全扩大功能性的婴儿肺,在不增加/降低肺应变的前提下改善气体交换,这一过程的可行性与效果,即“肺可复张性”,其本质取决于ARDS的异质性特征。

2. 重力、压迫与炎症导致肺泡塌陷与实变

ARDS患者由于肺内/肺外因素触发失控性炎症级联反应,破坏肺泡上皮和血管内皮的屏障完整性,大量炎症细胞和富含蛋白液体渗/漏进入肺间质和肺泡腔,形成非心源性肺水肿。在重力压迫下,肺湿/干重均显著增加,形成肺内垂直压力梯度,背侧和基底的重力依赖区肺泡塌陷或液体填充而实变,而前侧的非重力依赖区则相对保持充气状态;机械通气直接导致非重力依赖区肺过度膨胀风险。

根据肺组织病理学的基本特征,肺不张可分为两种:①压迫性(松散型)肺不张:以外压和小气道关闭为主,肺泡内气体不完全吸收,可能通过外源性中等度气道压力(10~20 cmH2O)即可重新开放,表现为高可复张性。②吸收性(黏滞型)肺不张:气道持续闭塞,肺泡内气体完全吸收,肺不张重新开放需要克服更大的表面张力和黏附阻力,通常需要极高的跨肺压(>30~35 cmH2O)才能开放,表现为低可复张性。

3. ARDS临床表型的异质性与可复张性

ARDS的异质性进一步体现在影像、生理及生物学表型上, 不同表型的肺可复张性及治疗反应存在显著差异, 这也是个体化策略的核心依据。

3.1  影像学表型:局灶性 vs 非局灶性

基于胸部CT特征,ARDS可分为:①局灶性:肺实变局限于背侧-基底段重力依赖区,前侧非重力依赖区肺组织保持相对正常/增加的通气。②非局灶性:肺部病变呈弥漫性分布,广泛磨玻璃样改变,密度普遍增加。

临床和生理学意义:非局灶性ARDS患者呼吸系统顺应性和氧合更差,且死亡率更高,但肺可复张性却更好,预判可能对RMs和PEEP潜在的反应较好。

3.2  生理学表型:L型 vs H型

基于呼吸力学与血流动力学特征,ARDS可分为:①L型:低弹性(高顺应性)、低肺重量、低右向左分流,低氧血症主要源于通气/血流比(V/Q)失调(血管舒缩障碍),而非大量肺泡萎陷;可复张性低,高PEEP不仅无法改善氧合,还可能导致肺过度膨胀和血流动力学抑制而加重恶化。②H型:高弹性(低顺应性)、高肺重量、高右向左分流,病理特征与经典重度ARDS一致;可复张性高,可能高PEEP和肺复张策略效果好。

临床和生理学意义:L型可能随着疾病进展或自主呼吸驱动过强,引发患者自发性肺损伤(patient-self inflicted lung injury,P-SILI),逐渐演变为H型。临床上对于生理学表型需要进行持续的监测和再评估。

3.3  生物学表型:低炎症 vs 高炎症

基于炎症标志物,可将ARDS分为:①低炎症表型:炎症反应轻微,休克发生率低;②高炎症表型:炎症标志物(IL-6、IL-8、sTNF-R)显著升高,常合并严重休克、代谢性酸中毒,死亡率更高。

生理学和临床意义:对多种治疗反应截然不同(PEEP、液体管理和药物治疗如辛伐他汀),高PEEP可能降低高炎症亚型患者死亡率,但对低炎症亚型可能有害。



二、肺可复张性的评估技术



肺可复张性的评估是个体化策略的前提,现有技术可分为“解剖学评估”(如定量CT)与“功能性评估”(如压力-容积曲线、电阻抗断层成像),各有优劣,临床需根据可行性与患者情况选择。

1. 定量CT(qCT)

定量CT通过图像分析将肺组织分为四个功能区:实变/不充气区(-100~+100 HU)、通气不良区(-500~-101 HU)、正常通气区(-900~-501 HU)、过度充气区(<-900 HU)。肺复张量即上调气道压力(PEEP 5 cmH2O → 15或45 cmH2O)时,实变/不充气容积转为通气/通气不良状态。

临床研究显示,ARDS患者潜在可复张肺比例存在巨大个体差异,平均仅占总肺重的13%(标准差11%),且可复张潜力越高的患者,初始病情越重、病死率更高,提示可复张性可作为ARDS严重程度的标志之一。

2. 压力-容积(P-V)曲线

P-V曲线是床旁评估呼吸力学与肺可复张性的经典方法,核心参数包括低位拐点(lower inflection point,LIP)与滞后环(hysteresis)。

1)LIP:大量肺泡开始复张的压力点,是设置PEEP的起点。实际上,肺复张贯穿吸气全程,延续至LIP之上,肺泡逐渐开放。此外,LIP的形态和位置会受到胸壁力学的影响,且在部分患者中可能无法识别,使其作为设定PEEP的单一指标并不可靠和具有误导性。

2)滞后环:P-V曲线上升支与下降支包围的面积,量化反映呼吸周期中肺复张与表面活性物质动态变化消耗的能量。滞后环大提示吸气相肺复张更多,并且已经复张的肺单位在呼气相并未在相同压力下立即重新塌陷。滞后环的大小与肺复张操作中实际复张的容积密切相关,因此可以作为评估肺可复张性的床旁指标。衍生参数标准化最大距离(NMD)与CT测量的复张量相关性好。

3. 复张-膨胀比(R/I)

复张-膨胀比(recruitment-to-inflation ratio,R/I)就是比较“复张肺(高PEEP)”和“已充气的婴儿肺(低PEEP)”对压力的反应性(容积差值)。再通过计算复张肺的顺应性与婴儿肺的顺应性的比值R/I,以预测增加PEEP所额外的送气容积贡献于复张塌陷肺泡或是供给膨胀已充气肺泡。

3.1  计算方法

在稳定通气状态,通过快速降低PEEP(15 cmH2O → 5 cmH2O),记录额外呼出气容积。再由公式计算得到充气肺泡的弹性回缩(即膨胀容积),有多少是来自新塌陷肺泡的容积(即复张容积)。R/I=即复张容积/即膨胀容积。在计算中,必须考虑并测量气道开放压(airway opening pressure,AOP),因为AOP的存在会影响有效复张压力差的计算,是保证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3.2  临床解读

R/I提供直观的PEEP选择阈值:①R/I≥0.5:提示肺可复张性高,增加PEEP可能获益;②R/I<0.5:提示肺可复张性低,增加PEEP可能导致过度膨胀和损伤。R/I低的患者,建议选择较低PEEP(5~8 cmH2O);R/I高的患者,则建议较高PEEP(≥12~15 cmH2O)。

4. 电阻抗断层成像(EIT)

EIT是无创、无辐射的床旁功能性成像技术,其原理是放置胸壁电极带,施加微弱交变电流,利用空气高电阻特性,测量表面电压变化,实时重建胸腔内电阻抗分布的断层图像,高灵敏度地反映肺内气体分布的动态变化。临床中,EIT应用于评估肺可复张性,即量化肺泡塌陷、肺复张和肺过度膨胀;使得肺保护策略实现可视化和可量化。

递减PEEP滴定试验:固定驱动压,将PEEP从高值(如20 cmH2O)逐步下调至低值(如cmH2O),通过软件分析全程像素级潮汐阻抗变化,计算各PEEP水平下“肺塌陷像素百分比”(实变/通气不良区占比)与“过度膨胀像素百分比”(过度充气区占比),绘制两条曲线——最佳PEEP为两条曲线的交点,即同时实现“最小肺塌陷”与“最小过度膨胀”的平衡点。

5. 肺部超声(LUS)

肺部超声因无创、便携、可重复,已成为ICU常规评估手段,通过“12分区法”与通气评分评估肺可复张性。

5.1  评估方法

分区:将双侧肺分为前、侧、后各2个区域,共12个区域。

评分:根据超声征象评分(0~3分):0分(正常通气,A线)、1分(轻度通气丧失,散在B线)、2分(重度通气丧失,融合B线)、3分(完全通气丧失,肺实变)。

总评分:12个区域评分之和(036分),分数越高提示通气丧失越严重。

复张评估:肺复张定义为LUS评分降低或实变区出现B线,通过超声复张评分法量化。

5.2  局限性

量化评估PEEP的肺复张效应尚存争议(可靠性),PEEP引起LUS评分变化量与CT测量的肺复张量缺乏相关性,且对肺过度充气无法探及(根本性缺陷)。



三、肺可复张性再评估的临床证据


肺可复张性的再评估源于传统开放肺通气策略的临床证据争议, 核心研究(ART研究PHARLAP研究)及后续Meta分析明确了"激进复张有害"的结论, 推动了通气目标与策略的观念更新。

1.  关键临床试验:激进复张策略的安全性警示

1.1 ART研究(Alveolar Recruitment for ARDS Trial)

ART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纳入1010例中重度ARDS患者,干预组采用“阶梯式手法复张”,先将PEEP逐步升高至45 cmH2OPplat可达60 cmH2O),随后递减PEEP滴定,取获得最佳呼吸系统顺应性的PEEP值作为目标PEEP。对照组则采取低PEEP策略。该研究因明确的伤害信号而提前终止,干预组28天死亡率(55.3% vs 49.3%)和6个月死亡率(65.3% vs 59.9%)均显著升高,并且气压伤和需要引流的气胸发生率更高,血流动力学也更不稳定。

1.2  PHARLAP研究(Permissive Hypercapnia,Alveolar Recruitment and Low Airway Pressure)

PHARLAP研究是一项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旨在评估“允许性高碳酸血症+最大化肺复张”策略的有效性,但该研究受ART试验结果的影响,因安全顾虑和临床均势丧失而提前终止。尽管研究因样本量不足未明确死亡率差异,但干预组无呼吸机天数未获益,且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更高;仅观察到干预组对ECMO、吸入NO等挽救性治疗的需求减少。

在未加选择的中重度ARDS患者群体中,常规应用激进的、以最大化复张为目标的通气策略有害。由于ARDS高度异质性,不宜采用统一、高强度的干预可能仅少数潜在肺可复张性高的患者获益,而对大多数肺可复张性低的患者形成伤害(过度膨胀/VILI 和血流动力学打击/低血压、ACP)。ART研究并非宣告肺开放策略终结,而是结束“一刀切”、激进的开放肺策略,推动观念更新,应当从盲目策略转向审慎的个体化评估。

2.  Meta分析与观念更新:从“氧合导向”到“结局导向”

ART研究后的一项Meta分析进一步证实:常规使用,尤其高压力阶梯式手法肺复张,不能降低ARDS患者死亡率,反而增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风险;肺复张可短暂改善氧合,但这种改善无法转化为更优的临床结局(病死率、无呼吸机天数、ICU住院时间);核心教训:不宜将改善氧合作为机械通气治疗的终极目标/替代终点。追求更高的氧合指数如果需要以潜在的肺损伤(过度膨胀)或循环抑制为代价,那么这种“改善”是得不偿失的。临床决策和研究设计都应优先考虑更具临床意义的、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

3.  驱动压:肺保护的核心安全目标

在激进复张策略被否定后,驱动压(平台压PEEP的差值)成为肺保护的新核心指标,其生理学意义在于根据功能性肺容积校正后的潮气量,直接反映每个呼吸周期中施加于有效通气肺组织的循环应变。在机械通气参数中,驱动压与ARDS病死率的相关性最好,优于潮气量、平台压或PEEP;限制驱动压<15 cmH2O与更好的生存率相关。

驱动压的变化可以反映PEEP的有效性:①有益的PEEP:促进塌陷肺泡开放,提高肺顺应性,在潮气量固定不变的情况下,驱动压将会降低;②有害的PEEP:导致已充气肺泡过度膨胀,降低肺顺应性,驱动压将会升高。

临床建议:PEEP滴定的目标不再是氧合值,而是驱动压最低的PEEP,即最大化肺复张和最小化肺过度膨胀之间取得最佳平衡的PEEP。

4.  肺可复张性分层的临床结局(预后价值)

高可复张性患者: 通常, 非局灶性/H型, 较高PEEP能够实现显著的肺容积复张, 氧合改善和顺应性提高(即肺弹性降低, 高PEEP策略获益)。

低可复张性患者:较高PEEP的肺复张效果甚微,氧合改善不明显,因肺过度膨胀导致顺应性恶化(肺弹性增加,高PEEP策略有害),并更容易发生VILI和血流动力学受损(低血压/ACP)。



四、表型指导的个体化通气实践

2023年ATS/ESICMARDS指南提出了一个“临床决策悖论”:一方面强烈建议“中重度ARDS患者不进行手法肺复张操作的前提下,使用较高PEEP”(低-中等质量证据),另一方面强烈反对“常规使用持续时间较长的肺复张操作”(中等质量证据,基于ART试验的伤害信号)。解决这一悖论的核心在于识别筛选高PEEP可能获益的“高可复张性”患者,避免给“低可复张性”患者予以高PEEP。

1.  床旁个体化决策流程

结合表型分析与可复张性评估,建议采用四步床旁决策流程:

S1:初始表型分析

确诊中重度ARDS后即行初步表型分析。临床综合病因(肺内源性 vs 肺外源性)、呼吸力学参数(顺应性、驱动压)和床旁影像学(胸片、肺部超声)等,判断肺可复张性,区分低可复张性(局灶性病变、高顺应性、L型)或“高可复张性”(非局灶性病变、低顺应性、H型)。

S2:量化可复张性

对表型不明确/中间状态的患者,采用床旁工具定量评估。R/I比值简便易行;EIT则更全面直观反映肺复张与过度膨胀,是进行PEEP滴定的理想工具。

S3:个体化肺复张决策

根据可复张性量化结果制定差异化策略:

1)肺可复张性高(R/I>0.6,非局灶性,H型):适合高PEEP策略,采用温和而非激进的肺复张方法,如俯卧位通气或谨慎的PEEP递增法,以安全地打开肺部,为后续的PEEP滴定创造条件。应坚决避免ART试验中的高压阶梯式复张。

2)肺可复张性低(R/I<0.4,局灶性,L型):不宜采取高PEEP策略(过度膨胀损伤风险高),宜采用较低PEEP,并以最小化驱动压为核心目标。任何形式的激进肺复张操作均为禁忌。

S4:滴定PEEP至个体化目标

首要目标:最小化驱动压,调整PEEP,持续监测驱动压变化,找到使驱动压最低的PEEP。

EIT指导达标:寻找肺塌陷曲线与过度膨胀曲线的交叉点所对应的PEEP。

R/I指导达标:根据R/I选择初始PEEP(低R/I选5~8 cmH2O,高R/I选≥12~15 cmH2O),并在该PEEP水平下验证驱动压是否处于安全范围,同时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

2.  俯卧位通气

俯卧位通气通过改变重力方向, 减轻心脏纵隔压迫左下叶, 肺内通气分布更均匀, 改善V/Q比和氧合、引流气道。多项研究和指南均强烈推荐:中重度ARDS患者尽早实施俯卧位通气,每日维持12~16 h。俯卧位通气是临床首选的生理学肺复张方法,安全性最高,能够降低VILI和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



五、结论

ARDS肺可复张性再评估标志着ARDS通气策略从“一刀切的激进复张”转向“表型指导的个体化管理”。其核心共识包括:①激进手法复张(尤其高压力阶梯式复张)对未筛选患者有害,需坚决避免;②ARDS异质性(影像、生理、生物学表型)决定肺可复张性差异,是个体化策略的基础;③驱动压(<15 cmH2O)是肺保护的核心安全目标,PEEP滴定应以ΔP最小化为导向;④俯卧位通气是中重度ARDS患者的首选安全复张方法。临床实践中,需结合初始表型分析、量化可复张性评估与动态监测,在“复张获益”与“过度膨胀/循环抑制风险”之间持续权衡,最终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肺保护目标。



作者介绍

图片

刘双林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胸膜与纵隔疾病学组(筹)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分会常委,中国毒理学会呼吸毒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健康促进与教育学会复苏与生命支持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生理科学会危重病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常委重庆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外科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重庆健康促进与教育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重庆市预防医学会危重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委,重庆市劳动能力鉴定医疗卫生专家《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第三届编辑委员会委员

图片


李琦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教授、主任医师;重庆英才·名医名师,全军呼吸内科专委会副主委、感染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呼吸治疗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前任主委、重症医学分会副主委、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常委,重庆市医师协会重症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肺部疾病杂志》副主编;《中华内科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等期刊编委。

图片

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内容的探讨和交流,不用于任何商业和推广,亦不作为最终的临床决策。临床实践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处理措施。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20-2025 北京医麦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0034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39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