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方式
方式一:
PC端网页:www.rccrc.cn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可将此网址收藏并保存密码方便下次登录
方式二:
手机端网页:www.rccrc.cn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可将此网址添加至手机桌面并保存密码方便下次登录
方式三:
【重症肺言】微信公众号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
注:账号具有唯一性,即同一个账号不能在两个地方同时登录。
作者:解立新
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CCM)专科的危重症照护(CC)能力是衡量呼吸学科临床诊疗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近年来,随着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专培”)制度的不断推进,PCCM之“CC”的落地成为呼吸学科发展的关键任务。本文结合政策演进、实践探索及实地调研结果,系统梳理PCCM之CC的落地历程、现存问题与优化路径。 一、PCCM之CC落地政策与实践基础
PCCM之CC落地,依托于国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整体推进,历经10余年试点与完善,形成了从“制度建立”到“能力聚焦”的发展脉络。
1. 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演进
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从地方试点逐步走向全国规范,为PCCM之CC落地奠定了基础:
2006年,启动了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先后在19所高校、100家医院的1112个专科基地开展了试点,开启国内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探索之路。
2013年,上海开始进行专培试点。
2015年,原国家卫计委等八部门发布了《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开始推进“5+3+X”的医师培训模式的试点改革工作,即在5年医学类本科教育和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再依据各专科培训标准与要求进行2~4年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这种培训模式将专科能力培养纳入标准化轨道。
2019年,中国医师协会发布《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2019年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标准(2019年版)》, 为PCCM等专科医师培训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依据。
2020年,中国医师协会发布《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项目管理工作要求(试行)》通知。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十四号》2021年8月20日颁布,第三十八条:国家建立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健全临床带教激励机制,保障住院医师培训期间待遇,严格培训过程和结业考核。国家建立健全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旨在不断提高临床医师专科诊疗水平。
2024年,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财政局及市教育委员会正式发布《上海市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 专培在上海坚实推行落地。
2. PCCM专培中CC能力的聚焦与强化
随着制度完善,PCCM专培逐步将CC能力作为核心培养目标,通过“考核导向+实践推动”双向发力。
(1)以考核为抓手,强化CC能力硬指标:2023年起,呼吸学科发展将“整体加强PCCM专科CC能力”列为工作重点,明确“提升CC培训质量”的要求。在2024年度PCCM专培结业考核中,CC能力成为核心考核内容:①理论考核中CC相关题目占比50%;②临床思维考核中设置CC必考模块;③技能操作考核中重点考核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等CC相关操作。
(2)以师资与基地为支撑,完善CC培养体系:在师资培训中,针对性强化CC能力培养,重点介绍PCCM专培中CC能力的培养要点:①PCCM专培基地标准中CC相关要求;②PCCM专培培训细则中CC相关培训内容及要求,包括危重症相关课程要点、MICU/RICU/其他专科ICU轮转要求、CC必备操作要求;③专题介绍CC能力培训体系与技巧。
(3)以主诊医师负责制为载体,推动CC能力转化:2024年,呼吸学科发展工作重点是在PCCM科推动实行主诊医师负责制,全国79家PCCM专培基地应率先实施。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日友好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等多家PCCM专培基地已实施主诊医师负责制多年,并且2024年已有数家PCCM专培基地(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贵州省人民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试点实施主诊医师负责制,这对结业PCCM专培学员的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PCCM之CC落地现状
近年来,PCCM专培及CC相关培训规模显著扩大,但2024年度PCCM专培基地实地调研显示,CC能力落地仍面临一定的挑战。
1. 培训规模与考核成效
从2024—2025年PCCM培训覆盖和结业考核数据来看, CC相关培训已初步形成一定规模:
(1)招生规模: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PCCM专修单修共招收学员4689名,其中RICU/MICU单修学员有419名、呼吸治疗单修学员391名,但与呼吸介入单修和肺功能单修数量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表1)。
表1 PCCM专修单修培训规模(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
(2)考核通过率:2024年度PCCM专修单修结业理论考核整体通过率达到98.21%,RICU/MICU单修通过率为97.14%(表2),较2023年有显著提高,也说明业内医生CC能力在不断提升。
表2 2024年度PCCM专修单修结业理论考核情况
2. 2024年对PCCM专科基地开展实地调研
2020年12月,中国医师协会组织专家对28家PCCM专培基地进行远程督导。2023年10月,中国医师协会组织专家对部分PCCM专科基地开展线上评估,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例如:MICU/RICU床位数、收治患者数未达标,设备、技术、操作未达预期,人才培养、考核管理欠缺等。2024年,中国医师协会组织专家对38家PCCM专科基地抽样进行实地调研,部分调研结果如下:
(1)基本条件与科室规模(图1):①RICU/MICU床位数:31%的专培基地RICU/MICU床位数<15张,甚至有2家专培基地无RICU;②年收治患者数量:2023年,28%的专培基地年收治RICU患者数<400人(100~4185人);③重症病例占比:2023年收治重症肺炎患者比例为0~75%,部分基地RICU中重症肺炎、ARDS等重症病例数量不足,甚至收治普通患者。
图1 调研基地规模及收治患者情况
(2)操作数量与设备:①关键操作能力:2023年数据显示,14%的基地无法独立开展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包括有创血压监测),25%的基地无法独立开展体外膜肺氧合(ECMO),33%的基地无法独立开展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86%的基地无法独立开展人工肝,97%的基地无法独立开展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基础操作如气管插管的年操作量<150例的基地占53%。2023年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比例为10%~76%,超60%的专培基地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数比例小于40%。②设备配置:53%的基地自有有创呼吸机<1台/床,31%的基地无自有CRRT设备,67%的基地无自有超声,47%的基地无自有ECMO设备。在设备要求中唯一符合标准的是自有转运呼吸机台数(1~4台)。这种现状直接导致学员缺乏实操机会。
(3)人才培养体系:①ICU主任:不固定或非主要负责;②专职呼吸治疗师(RT):相当部分单位无专职RT,多为护士兼职RT,收费与晋升体系等问题亟待解决;③ICU医师:缺少CC亚专业的高级职称医师固定在ICU;④专培学员:学员轮转计划经常被打乱、外单位专培学员招生困难、PCCM专培学员普遍在做住院医师的工作等等。
3. 暴露的核心问题
(1)床位空置率较高:相当一部分学科RICU/MICU床位空置率较高,甚至在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也出现类似现象,RICU/MICU在部分医院呼吸科成了鸡肋,甚至个别医院呼吸科没有所属ICU。
(2)入住RICU/MICU患者质量低:相当一部分RICU/MICU入住患者质量不高,有创机械通气/重症肺炎比例较低,高水平生命支持诊疗技术开展率较低,部分医院甚至出现病情轻微的普通患者在RICU/MICU住院的现象。
(3)人员配置不清晰:RICU/MICU主诊医师及病区主任配置不清晰,甚至科室没有培养呼吸危重症专业的高级职称人员,RICU/MICU成了呼吸科医生不愿意工作的医疗单元,能够掌握ICU专科诊疗技术的高级职称医务人员较少。
(4)绩效与待遇失衡:相当一部分RICU/MICU绩效奖励没有与重症医学科匹配,普遍存在RICU/MICU绩效收入和夜班费低于重症医学科,一线医务人员积极性受到打击。在科室绩效二次分配和夜班费调整上,相当一部分呼吸科没有照顾到RICU/MICU的特殊性,没有进行适当倾斜。
(5)考核与实操脱节: PCCM专培医生普遍存在ICU有创操作(如气管插管、动脉/静脉置管等)没有达标, 普遍存在虚报现象, 亟需整改。
(6)人才储备困难:PCCM专培普遍存在当住院医师使用现象,还是在做“1.0”的工作,如何实现初始设想,或者灵活调整需要认真思考。相当一部分结业的PCCM专培医生没有重新进入ICU担任主诊医师,主诊医师模式全面推行尚需努力。此外,外单位PCCM专培医生普遍较少,现有形势下如何吸引专培医生也需要深刻反思。
三、PCCM之CC落地及发展建议
呼吸学科当前已进入关键发展阶段,需以明确方向和有力举措破局。其发展需要依托两个翅膀(重症和介入)和一个平台(呼吸慢病)——介入技术决定学科高度,呼吸慢病拓展学科宽度,而重症(CC)是核心支撑,需在资源倾斜、能力建设等方面重点布局。
1. 学科主任负责制
科主任要有学科发展前瞻的眼光、勇敢的担当和强大的执行力。
(1)协调医院资源:在床工比、绩效奖励、夜班费等方面向RICU/MICU倾斜,向重症医学科看齐。
(2)科室内部规划:制定学科ICU专业中长期持续发展计划;绩效二次分配向RICU/MICU倾斜;培养ICU专业医务人员(高职、中职、呼吸治疗师)、科室内ICU病区主任相对固定、建立主诊医师常态化轮转体系。
(3)科研能力建设:临床和科研密切结合,建立特色鲜明的呼吸危重症亚专业。
2. RICU/MICU运行发展
(1)ICU专业医生要有职业情怀和奉献精神,“率先垂范、身先士卒”应成为座右铭。
(2)以重症肺炎为牵引,突出重症肺炎、ARDS和Sepsis救治能力,CMI>4.0,这是RICU/MICU赖以生存发展之根。
(3)积极开展ICU相关技术,弥补呼吸专业背景医生有创操作能力较低、肺外生命支持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
(4)主动出击,建立呼吸危重症医联体,建立300公里半径呼吸危重症患者转运救治圈。
(5)建立医院重症肺炎MDT,吸引兄弟学科将重症肺炎患者转诊到RICU/MICU。
(6)RICU/MICU收容患者最佳态势:急诊占30%,科室内及兄弟学科占30%,医联体占40%,从而优化患者结构。
3. 强化人才培养体系
(1)切实落实轮转计划和CC工作安排。
(2)建议增加麻醉科手术室轮转计划,弥补气管插管等有创操作的不足。
(3)在一线医生较为充足的前提下,落实专培医生“1.5”工作模式,为毕业后顺利过渡到主诊医师奠定基础。
(4)落实CC出科常态化,切实落地执行相关考核制度,提高专培医生CC能力。
(5)落实毕业专培医生常态化回ICU担任主诊医师相关制度。
四、小结
PCCM之CC关系到呼吸学科的未来发展,我们每个人都肩负这一神圣使命。这份使命要“从心出发”——怀揣对重症救治的情怀与执着,从内心认同CC的价值。当下学科竞争激烈,呼吸学科的发展已进入关键期。我们要以“不负使命”的信念,在新平台上发力——聚焦重症肺炎等特色领域,全面提升CC能力,让学科在新竞争中突破发展。
作者简介 解立新 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军委科技领军人才;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和灾难医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委,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全国委员兼呼吸治疗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常委,《国际呼吸杂志》总编辑。 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内容的探讨和交流,不用于任何商业和推广。临床实践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处理措施。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