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方式

方式一:
PC端网页:www.rccrc.cn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可将此网址收藏并保存密码方便下次登录

方式二:
手机端网页:www.rccrc.cn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可将此网址添加至手机桌面并保存密码方便下次登录

方式三:
【重症肺言】微信公众号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

注:账号具有唯一性,即同一个账号不能在两个地方同时登录。

登录
方式

为重症救治赋能

为患者康复加速

当前位置: 首页 呼吸e站 经典推荐

随笔|成人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方法的最新进展

陈玥 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 发布于2024-02-28 浏览 6524 收藏

作者:陈玥

单位: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
原文链接: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epub/10.1177/20499361231224980

最新发表在Therapeutic Advances in Infectious Disease杂志的“Update on therapeutic approaches for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n adults”一文旨在总结既往关于成人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的建议和最新文献,以指导最佳的循证治疗方法。文中回顾了支持使用现有抗真菌药物的最新数据,包括与既往首选药物相比,近期新上市的药物,及临床研究中即将上市的药物。此外,文章还讨论了对新出现的及少见真菌复杂感染的治疗。除药物治疗外,还讨论了手术切除或清创的作用、治疗持续时间、随访方式和二次预防的必要性。在免疫功能低下或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抗真菌治疗仍具有挑战性。


现就文中对当前临床治疗有提示的一些内容简述如下,具体细节建议参考原文。

1

念珠菌

对于念珠菌血症,棘白菌素类仍是一线选择,新型三唑类药物(泊沙康唑、艾沙康唑)不应作为侵袭性念珠菌病的一线治疗。对于已清除念珠菌血症的患者,应考虑根据抗真菌药敏试验结果,使用氟康唑或伏立康唑进行降级治疗。基于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可能有较高的最低抑菌浓度值(MIC 16~32 μg/mL),应对光滑念珠菌使用较高的氟康唑剂量(每日12 mg/kg)。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应在粒细胞恢复后再停止抗真菌治疗,或在有指征时过渡到抗真菌预防。除药物治疗外,感染灶控制是核心,如拔除静脉导管,当中心静脉导管移除不可行时,应考虑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和棘白菌素类,因为它们在生物膜内具有有效性。应评估感染迁徙病灶,尤其是当念珠菌血症持续时间较长或治疗无效时。眼科评估、心内膜炎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肝脾念珠菌病评估都很重要。
未来可能使用的药物包括:雷扎芬净、Ibrexafungerp、Fosmanogepix 等。

2

曲霉

除伏立康唑仍为一线药物外,新的三唑类药物(泊沙康唑、艾沙康唑)是可接受的侵袭性曲霉病的治疗选择,并且可能会减少不良事件。两性霉素B脂质体是IA治疗的替代方案,但存在剂量依赖性肾毒性风险。不常规推荐药物联合治疗,但可以考虑用于挽救治疗、难治性或突破性IA或已知耐药性存在的感染。在治疗期间监测短期和长期唑类相关毒性非常重要。伏立康唑、泊沙康唑建议进行治疗药物监测。对于局部侵袭性疾病、重要结构(例如心脏、大血管)附近的感染或预计会有进一步的医源性免疫抑制时,应考虑手术切除。鉴于曲霉的播散倾向性,应考虑评估向中枢神经系统传播及远处隐匿性感染灶。抗真菌治疗应持续到放射学和临床疾病消退,通常预计至少需要6~12周。出于对复发的担忧,可考虑对特定患者群体进行二级预防。对于长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且IA风险大于6%的患者,可使用具有霉菌活性的口服三唑类药物(泊沙康唑、伏立康唑和艾沙康唑)或静脉棘白菌素类进行预防。当由于毒性或药物相互作用而禁忌使用唑类药物时,可以考虑吸入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
未来可能使用的药物包括:Olorofim、Fosmanogepix、Ibrexafungerp和Opelconazole等。

3

毛霉

毛霉病的一线治疗是两性霉素B脂质体,最佳剂量仍不确定,但较高剂量与更好的结果相关。当两性霉素B脂质体不耐受或患有难治性疾病时,艾沙康唑和泊沙康唑是治疗毛霉病的可接受替代方案。由于泊沙康唑和艾沙康唑的隔室渗透性较低,因此在眼部或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情况下应谨慎使用。支持联合治疗的数据很少且相互矛盾。然而,考虑与毛霉病相关的高死亡率,在病情进展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和泊沙康唑或棘白菌素联合治疗。早期手术清创和及时抗真菌治疗是治疗此类真菌感染的关键要素。及时、积极、边缘清晰的手术清创对于治愈毛霉病至关重要。在可行的情况下,应纠正潜在的危险因素(例如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或减少免疫抑制。治疗持续时间应以临床反应为指导,并根据临床和放射影像学检查持续至感染完全消退。
目前正在开发的用于治疗毛霉病的抗真菌药物很少。

4

镰刀菌

镰刀菌属包括三个复合体:茄病镰刀菌复合体、尖孢镰刀菌复合体和藤黑镰刀菌复合体。多重耐药性很常见,并且不同复合物之间的抗真菌耐药性模式差异很大。病镰刀菌复合体占临床疾病的50%以上,通常对所有唑类显示出高MIC,但对两性霉素B可能保留较低的MIC。鉴于抗真菌药敏感性存在很大差异,一些专家建议开始联合两性霉素B脂质体和伏立康唑进行经验治疗。可以考虑伏立康唑与特比萘芬或性霉素B联合治疗。如果已知敏感性,则可以考虑使用泊沙康唑治疗难治性病例。不应使用艾沙康唑治疗,因为在SECURE和VITAL试验中使用艾沙康唑治疗的9例镰刀菌病病例大多数显示治疗失败。如果可行,应考虑手术清创,并应继续有效治疗直至疾病消退。
在新型药物中,Olorofim 和 Fosmanogepix 有望用于治疗镰刀菌病。

5

原文中还包含对耳念珠菌、隐球菌、毛孢子菌、赛多孢子菌的治疗讨论

图片

作者简介



图片

陈 玥

  • 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  ICU临床药师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临床合理用药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 北京药理学会神经精神药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 《药物评价研究》《药物治疗网》杂志青年编委

  • 研究方向:抗感染、呼吸重症、神经重症、围术期抗菌药物管理等临床药物治疗

  • 主持参与多个院级、国家级基金项目

  • 发表临床药学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

  • 参与编写及审阅《中国围手术期感染预防指南》《神经外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等指南共识



图片

扫码|下载原文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20-2025 北京医麦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0034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39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