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重症救治赋能

为患者康复加速

当前位置: 首页 呼吸e站 经典推荐

詹庆元教授:厚植优势,抓住机遇,推动呼吸危重症的高质量发展

詹庆元 中日友好医院 发布于2022-05-31 浏览 473 收藏

专家介绍



詹庆元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教育部人才项目特岗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危重症医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常委。主要研究方向为呼吸支持技术和重症肺部感染,在无创支持方式的应用指征、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发生机制及防治策略、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临床应用及ICU侵袭性肺曲霉病的诊断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文章200余篇,主持制定ARDS、ECMO等指南/共识7部,主编专著2部,副主编教材及专著8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


呼吸危重症在PCCM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


呼吸系统疾病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慢阻肺、下呼吸道感染、肺癌、结核等,在所有疾病中属于发病率最高的一大类系统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巨大。上述疾病如果早期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患者预后良好。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会进展为呼吸功能不全,甚至呼吸衰竭,需要转入ICU进行治疗。LUNGSAFE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有50个国家459个ICU参与,对接受有创或无创通气的患者进行连续4周的调查,ICU总收治患者数为29144人,其中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为4499人,常见病因包括肺炎、慢阻肺、哮喘等。


统计数据显示,流感发病率为81.58~253.36/10万,因流感住院患者中约1/3会进展为流感肺炎,这其中又有约18%的患者需要机械通气,而且死亡率达到9%。2018年2月,一篇题为《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微信长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人评价这篇文章甚至可能影响我国的公共卫生政策,因其涉及的呼吸危重症,如果救治不当,死亡率极高,社会影响巨大。现在我们认为奥密克戎死亡率较低,但当初在武汉时,COVID-19初期的死亡率还是很高的。


事实上,整个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流感、COVID-19,均与呼吸危重症密切相关,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呼吸支持。呼吸危重症在整个PCCM学科建设中至关重要,其应该是PCCM中比重最大的组成部分,如果呼吸学科没有呼吸危重症,这个学科一定是不完整的。


危重症医学发展现状


(1)ICU床位数/万人:2012年前的一项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和地区ICU的床位数较高,而我国的ICU床位数较低,发展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经过几次公共卫生事件的洗礼,我们国家的呼吸危重症学科已经在快速发展。

图源:Intensive Care Med, 2012, 38:1647-1653.


(2)床位与占床率: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美国在2000—2005年拥有ICU床位的医院下降12.2%;ICU床位增加了6.5%(ICU床位占医院床位从13%增加至15%);ICU床位占床率从65%增加至68%。


(3)医疗费用支出:上述研究结果显示,美国每年危重病医疗费用增加了44.2%(566亿美元增至817亿美元),危重病医疗费用占医院费用的13.4%,危重病医疗费用占国家卫生支出的4.1%,占GDP的0.66%。这也说明,危重症患者的需求相当大。另一项研究显示,2000—2010年,美国每年危重症医学支出占医院照护和国家医疗支出比例相对稳定;CCM/GDP增长了32.1%(0.54%~0.72%)。由此也可以预测我们国家对危重症患者照护的需求应该也是巨大的。但是,即使美国有如此大的支持力度,当出现类似COVID-19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准备仍然不足。疫情期间对美国近5000名ICU医护调查结果显示,面对COVID-19,ICU没有准备好,82%的ICU耗材、药品、床位短缺,58%的ICU医护人员短缺,仅30%的ICU有远程医疗系统,52%的医护有照护COVID-19患者的经验。


我国呼吸危重症的发展现状


2017年我国呼吸学科科室设置现状调查显示,三级医院设立RICU的比例仅为54.4%,二级医院设立RICU近乎为零。从中国呼吸学科现状来看,我们呼吸危重症的发展很落后。在人才培养方面,从2021年PCCM专培结业考试正确率来看,呼吸病学试题(90题)正确率为70.6%,危重症医学部分试题(60题)正确率为54.6%。这也说明,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人才培养,依然存在短板。


我们在全国范围内推进ICU单修基地建设。2019年,首批RICU/MICU单修基地(49家)入选,2020年入选24家。即使如此,整体的招生规模仍显不足,很多ICU可能招录不到足够的单修医师。2020年共进行4批次招录,报名299人,录取236人;2021年共进行4批次招录,报名516人,录取431人。虽然2021年较2020年情况有所改善,但仍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PCCM发展呼吸危重症:厚植优势


面对挑战,我们如何应对?


首先,厚植优势:①我们接受过规范的临床内科思维训练,尤其在原发病的诊治思维方面;②我们熟悉原发病的诊查与治疗,具备呼吸生理、影像、介入、抗生素、激素等独特的手段。这是我们的优势,要充分发挥出来。


(1)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COVID-19导致的ARDS与典型的ARDS的影像学存在差异,类似于机化性肺炎。



(2)糖皮质激素治疗:60岁女性患者,发热、咳嗽、呼吸困难12天,糖尿病病史。HFNC及Kaletra(Lopinavir-Ritonavir)治疗。入院1周后呼吸困难加重,氧合恶化,RR 40次/min,P/F<100 mmHg,气管插管,炎症反应较重。患者初始使用无创通气,效果欠佳,改为有创通气,加用糖皮质激素,气管插管4天后拔管。





(3)冷冻肺活检(TBCB):39岁男性患者,多发性硬化,反复激素冲击治(1g 5d),此次激素冲击后感染甲流,重度ARDS。经治疗甲流转阴,但临床及影像学无改善,因氧合难以维持行VV-ECMO支持治疗。在不能明确病因的情况下,我们为患者做了TBCB,这也是国内首例ECMO TBCB,通过预置球囊等防止出血并发症。患者最终获得了清晰的诊断。TBCB与外科肺活检的一致性良好,而且能够明确病因,对于开展针对性治疗极为重要。



PCCM发展呼吸危重症:抓住机遇


王辰院士提出的人才培养、科室建设、行业发展的“三驾马车”方略已经为大家画好了路线图,而且无论学会、协会甚至行政管理部门都已经做好了铺垫。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强科室建设和人才培养。
美国的资料显示,单纯的危重症人才培养每年约有400人,基于呼吸危重症的人才培养大概每年1000多人。如果从人才培养模式来讲,危重症是一个很好的培养模式,这种培训体系确实有利于呼吸危重症的救治,我们应该利用优势来培养相关的人才。国内危重症医学发展非常快,呈现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从在Critical Care MedicineIntensive Care Medicine发表文章的数量可见一斑,所以我们要与兄弟科室加强合作,同时还要借助危重症医学及其他学科技术与观念的发展,诸如气道管理与呼吸治疗技术、呼吸支持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床旁超声诊断、床旁早期康复、其他POCT技术及NGS技术等。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才能推动呼吸危重症医学真正向前发展。
2019年,国务院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针对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开展防治工作。2020年,国家卫健委《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进一步加强防疫机制建设。2021年,工信部《“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医疗装备在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健康促进、公共卫生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ECMO、腔镜手术机器人、7T MRI等)。疫情后科技部对呼吸疾病相关支持力度大大增加。所以,国家对呼吸学科及危重症医学的支持也是我们要抓住的机遇。
我们要意识到,呼吸危重症在PCCM学科建设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但呼吸危重症发展与实际需求相去甚远。我们一定要利用呼吸危重症的天然优势,抓住历史发展机遇,推动呼吸危重症高质量发展。


全部评论 0
Copyright©2020-2024 北京医麦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0034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39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