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方式
方式一:
PC端网页:www.rccrc.cn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可将此网址收藏并保存密码方便下次登录
方式二:
手机端网页:www.rccrc.cn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可将此网址添加至手机桌面并保存密码方便下次登录
方式三:
【重症肺言】微信公众号
输入账号密码登录
注:账号具有唯一性,即同一个账号不能在两个地方同时登录。
作者:甄洁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重症医学科
基本信息
患者为老年男性,83岁,主因“间断发热2周,加重伴呼吸困难1天”收入我科。
现病史
患者2周前于外院住院期间出现咳嗽、咳白痰,痰液黏稠不易咳出,伴喘憋,咽痛,流涕症状,活动后喘憋加重,伴发热,最高体温38℃,胸片可见肺部渗出影(家属口述),考虑肺部感染,监测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升高,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和化痰治疗,上述症状未见明显好转。1天前患者于再次出现发热,伴畏寒、寒战,最高体温38.5℃,伴呼吸困难,乏力纳差,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升级抗生素为“美罗培南”,转诊至我院急诊,考虑诊断“重症肺炎”,因患者高龄、病情危重,经急诊绿色通道收入我科进一步抢救治疗。
既往史及个人史等
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30年;慢性肾脏病(CKD)10年;有冠心病病史,2周前因胸痛就诊于外院,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端(pLAD)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给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住院期间曾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服用Paxlovid 5天后转阴;无外伤史、输血史及过敏史。
入院查体
体温38℃,脉搏117次/分,呼吸32次/分,血压145/86 mmHg。营养中等,神志模糊,精神差,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平车推入病房,查体不合作。全身皮肤黏膜色泽正常,皮肤干燥,口唇无苍白,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啰音,心率117次/分,心律不齐,心音可,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腹软,未及包块,Murphy征(-),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2次/分,无气过水声。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2023年12月11-12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37×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12.4%,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6%,淋巴细胞绝对值1.54×109/L,血红蛋白137 g/L,血小板157×109/L。
尿常规:白细胞61/μl,白细胞(高倍视野)10.86/HP,红细胞341/μl,红细胞(高倍视野)60.7/HP。
生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5 U/L,直接胆红素9.3 μmol/L,总蛋白60.8 g/L,白蛋白33.2 g/L,尿素27.5 mmol/L,肌酐166 μmol/L,尿酸624 μmol/L,葡萄糖14.4 mmol/L,肌酸激酶326 U/L,乳酸脱氢酶631 U/L,α-羟基丁酸脱氢酶599 U/L,总钙2.03 mmol/L,无机磷1.55 mmol/L,镁1.3 mmol/L,钠149 mmol/L,氯114 mmol/L,前白蛋白177 mg/L。
凝血功能:血浆抗凝血酶活性69%,血浆凝血酶原时间13.2 s,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75%,血浆D-二聚体5200 ng/ml DDU,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32.4 μg/ml。
N端-B型钠尿肽前体26709 pg/ml,降钙素原0.132 ng/ml。
心肌损伤标志物:肌红蛋白245.33 ng/ml,肌钙蛋白I 1021.4 pg/ml。
胸部CT(图1):双侧胸廓对称,双肺散在实性结节、部分密度较高,大者直径约0.5 cm,双肺散在条索影,左肺下叶见局限肺不张影;双侧支气管开口通畅;纵隔结构居中,心外形不大,心包增厚,冠状动脉见钙化影。纵隔内未见异常增大淋巴结;双侧胸膜增厚。诊断:双肺微结节,部分为硬结钙化灶,考虑左肺下叶少许炎症,双肺条索,心包积液,冠状动脉硬化,双侧胸膜增厚。
图1 患者入院胸部CT(2023-12-11)
上腹部CT:未见明显异常。
下腹部CT:右侧肾上腺钙化灶,右肾低密度影,囊肿?
盆腔CT:膀胱导尿管置入,前列腺钙化灶。
心脏超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室间隔增厚,主动脉瓣、二尖瓣反流(少量),心包积液(少量),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初步诊断
①细菌性肺炎;②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脏扩大,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心功能Ⅲ级(NYHA分级),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状态;③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④高脂血症;⑤2型糖尿病;⑥慢性肾功能不全。
患者入院后继续使用美罗培南治疗(12月11-19日),入院涂片发现革兰氏阳性球菌,于是在12月13日加用利奈唑胺(12月13-17日)。用药初期患者体温、白细胞、C反应蛋白均有所下降,降钙素原变化不明显(图2)。
图2 患者在第一阶段感染指标变化情况
2023年12月11-20日期间,患者精神差,呼吸急促,氧饱和度正常,给予高流量氧疗,氧合指数能够维持在正常范围(图3)。
图3 患者在第一阶段氧合指数变化情况
患者同时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继续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监测发现,在前期患者肌钙蛋白呈下降趋势,第一阶段病程中血小板、D-二聚体和血红蛋白明显下降(图4)。血小板下降考虑可能与加用利奈唑胺有关。
图4 患者在第一阶段心功能及凝血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针对患者肝肾功能问题,予以对应治疗,相应指标变化如图5和图6所示。
图5 患者在第一阶段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图6 患者在第一阶段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2023年12月20日患者出现黑便,监测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最低至66 g/L,予以禁食,止血,抑制胃酸,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并输红细胞和血浆。停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最低至45×109/L,予以血小板输注。紧急联系胃镜检查,未见活动性出血,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予内科保守治疗。在此期间也对抗生素进行了调整,由于患者血小板减少,所以停用利奈唑胺。12月24日尿培养见大量类酵母菌,在美罗培南(12月20-28日)基础上加用氟康唑(12月24-28日)。
然而,这一阶段的整体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患者体温再次升高,最高达38.6℃,持续近1周左右,未见明显好转。12月25日白细胞和降钙素原升高(图7)。
图7 患者在第二阶段感染指标变化情况
12月24日患者消化道出血好转,加用磺达肝癸钠抗凝。监测肌钙蛋白呈下降趋势,氧合指数波动于200~400 mmHg之间,肝功能指标控制较好,肾功能指标较前变化不明显,血小板逐渐升高(图8-图12)。
图8 患者在第二阶段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图9 患者在第二阶段氧合指数变化情况
图10 患者在第二阶段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图11 患者在第二阶段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图12 患者在第二阶段凝血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2023年12月29日患者意识恶化, 呈浅昏迷状态, 发热, 呼吸窘迫, 痰鸣音重, 紧急气管插管, 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行气管镜检查并留取培养, 并送检BALF-NGS。考虑患者有长期广谱碳青霉烯类用药史, 二次感染可能为碳青霉烯耐药病原体或合并真菌感染, 所以将抗感染方案调整为: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硫酸黏菌素+泊沙康唑。
后续病原学:G试验77.12 pg/ml,GM试验阴性。BALF-NGS回报:鲍曼不动杆菌(序列数1897),肺炎克雷伯菌(序列数202),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序列数197),铜绿假单胞菌(序列数53);光滑念珠菌(序列数1119)。
痰培养结果: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多重耐药菌。
根据病原学结果调整抗感染方案:亚胺培南(2023年12月29-31日)→头孢他定阿维巴坦(2023年12月31日至2024年1月11日),硫酸黏菌素+泊沙康唑(2023年12月29日至2024年1月11日)。
调整治疗后患者体温虽偶有波动,但整体得到控制,白细胞和降钙素原有所下降(图13)。在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下,患者心肌酶未见明显波动(图14)。氧合指数逐渐改善(图15)。在药物保肝治疗下,肝功能也逐渐好转(图16)。12月31日实施血液滤过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肾功能逐渐改善(图17)。患者此阶段D-二聚体、血小板及血红蛋白相对稳定(图18)。
图13 患者在第三阶段感染指标变化情况
图14 患者在第三阶段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图15 患者在第三阶段氧合指数变化情况
图16 患者在第三阶段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图17 患者在第三阶段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图18 患者在第三阶段凝血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2024年1月12日气管插管已2周,虽然感染逐渐得到控制,但脱机困难,于是行气管切开治疗。患者消化道出血控制后继续予肠内营养,积极进行康复训练,促进呼吸肌及肢体功能的恢复。期间进行间断血滤,维持肾功能。
图19 患者胸片变化情况
第一阶段:多风险因素叠加的综合治疗期。患者存在长期糖尿病病史,入院前已确诊心肌梗死与心力衰竭,加之近期新冠病毒感染,多重因素显著提升了肺炎发生风险。此阶段治疗方案以双重目标为导向:在维持抗栓治疗稳定心血管功能、优化心脏泵血效能的基础上,同步启动抗感染治疗,旨在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阻断多系统并发症的连锁反应。第二阶段:PCI 术后出血与缺血的风险平衡期。患者PCI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形成了血栓与出血的双重风险困境。此阶段的治疗策略需兼顾缺血和出血风险平衡,既要避免消化道出血打击下多脏器功能不全进一步加重,又要早期恢复抗栓治疗,以降低心血管事件再发风险。第三阶段:重症感染与多脏器衰竭的攻坚治疗期。患者病情急转直下,相继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肺部真菌感染、脓毒性休克及多脏器衰竭。此阶段需立即启动病原学检测,依据药敏结果实施精准抗感染方案。鉴于患者长期糖尿病史、ICU住院、广谱抗生素使用及肠外营养支持等高危因素,存在深部真菌感染高风险。当常规抗念珠菌治疗无效,结合气管镜下病理学证据,果断启用三唑类新型抗真菌药物,最终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介绍 甄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主任助理,海淀区重症医学质控中心秘书,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重症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抗癌协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生理科学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重症医学与器官支持专业委员会委员;有17年危重症工作经验,擅长脓毒症、多脏器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抢救治疗;主持并参与5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